
「沒有人掉,就沒有人買!」在教會福利機構做兼職的東洙,對着將初生嬰孩拋棄在「嬰兒暫存箱」的年輕母親素英如是說。
藉着兼職的身份,東洙與拍檔尚賢將嬰孩偷去,然後尋找願意出高價「收買」棄嬰的不知名人士。素英發現此事之後,並沒有追究兩個售賣者,反而跟着他倆一起到處尋找買家;另一邊,兩位女警正在追查涉嫌擄拐販賣小孩的疑犯,於是暗中跟隨着東洙、尚賢和素英,繼而揭開各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韓國電影《孩子轉運站》的劇情引人入勝,如果由韓國導演拍攝,情節也許會峰迴路轉,角色情緒大起大落,結局更是出人意表。然而,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自編自導《孩》,由全部韓國演員擔綱演出,卻是滿載細膩人情,與導演之前的其他名作例如《小偷家族》,有着同樣高水平的表現。
是枝裕和以冷靜的態度,徐徐的節奏,逐步揭開角色的背景和彼此關係。雖然故事包含謀殺、勒索、人口販賣等情節,但是導演不以煽情作賣點,而是細心揭露角色背後的因由。整齣電影的配樂不多,大部分場面都是靜態地進行,偶爾在轉折間才有輕柔音樂,讓觀眾的情緒不會有太大波動。
另一方面,導演不經意地布置戲劇性場面,卻能令觀眾感受至深。例如主角們尋找買家不遂,本來應是意興闌珊,但他們開車至自動洗車店,不以為意被洗車水及泡沫噴向車內各人身上,令氣氛頓時變得輕鬆,然後再讓角色輕輕吐出心事。這個看似漫不經意的場面,實際是導演的精心設計。
《孩》既述說奇情故事,同時讓觀眾反思人性。將親生嬰兒拋棄的母親有罪,抑或將嬰孩販賣,但其實為嬰孩尋找更理想家庭的賣家有罪?當然,遺棄嬰孩和販賣人口都是法律所不容許,但是韓國社會如何審視角色背後的動機和理由,這是值得深思的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