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看海是俯拾即是的平常景。港友不時發來海濱即景,海面何其熟悉,角度何其熟悉。這一片海這一朵雲,即使七十二變,總似老朋友一樣。香港地方不大,但大海成就了她磅礴氣質。香港最好的奢侈品不是大牌華裳,而是清澈透明的大海。
大海或許是具有普適性的治癒系。它可承載所有的心思,也可承包那麼多的盛世美顏。香港的海水潔淨透澈,任何顏色投射過來都會變成奇幻異景:清晨的海、日暮的海,平靜的海、澎湃的海,湛藍的海、漸變的海,還有夕陽揉成碎金灑滿的海、暴雨前黑雲低垂的海、颱風來襲之前疾速變幻的海。雲朵夕陽與大海是絕配,放到海上,不經意就成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壯美詩篇,輕輕鬆鬆就是一大片。
香港看海有簡易模式和儀式感模式。
簡易模式隨手拈來。憑窗面海,伏案間歇,抬眸維港風雲盡收眼簾,海上觀雲圖、海上夕照圖就是零食茶點。勞頓一天後,傍晚貼在窗前觀察落日顏值,預判一下「美麗度」,若感覺今天海上落日將有「上鏡美顏」,立刻下樓跑到海邊等候。綻放的天空映射海面,天空如詩,海面如畫,海天長卷美不勝收,從無重樣。
不過這「美麗度」預估有時不太準,海上落日顏值也是「女大十八變」,前一秒感覺平平,下一秒突然顏值爆錶,再想趕到海邊就來不及了。也有時,瞄一眼覺得極好,待氣喘吁吁跑到海邊,大片已落幕,餘留些許霞暉。太美的東西往往就這樣,驚鴻一瞬,追趕不及,留下懷想纏磨人。
常常有一個孩子氣的天真想法:此時我們看完的夕陽,會不會落到西半球變成那邊的朝陽呢?那樣的話,我得趕快告訴西半球的人:快看今天的海上日出,好美。這一個「夕陽/朝陽顏值預告」,是不是很有趣?
夜晚大海沒有天空映襯,也並不單調。熄燈面窗,席地而坐。居高俯瞰,如臨淵觀魚,高架橋在燈光下像一條金帶,車子小如玩具。不遠處一片黛青,什麼都看不見,但人明明白白知道大海就在那裏。
夜海吸引的不再是眼球,而是心情。包容一切,溶化一切,激發一切。看不見什麼,又彷彿看見了一切;聽不見什麼,又彷彿聽見了一切。那裏盛着思想的浪潮,一下一下發出巨響,這思想的巨響人們是聽不到的,只在自己的心裏隆隆轟鳴。
儀式感看海是專程「漂洋過海來看你」。港島的赤柱、淺水灣、石澳,面南朝陽海水靜謐,可享漁舟唱晚意境;九龍的觀塘、鯉魚門,看海+港島立體夜景。或再遠一點,舟車輾轉至西貢大嶼山離島,四十分鐘車程抵市鎮中心,然後選擇下面兩種路徑:
一是省力型。乘街渡半個鐘抵一小島逗留。至興盡,可於任何時段乘同一家公司班船返程(通常半小時一班)。如未趕上末班,給船家打電話,他們會專程來接。另外一種是辛苦型──行山健走,一側山一側海。登高處,一山之隔,陽面海水碧藍,陰面海水翠綠,雲朵漫天飛舞,美得讓人目瞪口呆。儀式感看海需花費一點車船資一些腳力。當然,香港交通費不便宜,去西貢單程車資約四十港幣,船費約三十港幣,來回交通費一兩百不在話下。但風景絕佳,體驗超棒,絕不會辜負你的汗水和銀包。省力型/辛苦型豐儉由人。通常情況下,天熱乘船,天涼行山。
曾與媽媽去西貢,乘街渡到橋咀洲,樹蔭下喝朱古力茶閒聊。帆船在海上飄,沙洲在海面下靈動,時隱時現,人可行走。石頭透過晶瑩海水如五彩寶玉。找找橋咀洲特有的「菠蘿包石」,請人幫母女倆拍拍照,傍晚乘船而歸。記得船家叫「貓記」,後來再去西貢,都認準「貓記」。母女倆也曾到赤柱、大浪灣漫行觀海,母親喜歡這樣的愜意悠閒,我也覺得這種慢拍散板挺好。
還有一款「探險型」──
頂着風浪乘快艇一路驚魂顛簸往大浪西灣,因浪大無法靠岸,跳礁登岸,受過傷的腳痛楚不堪。然而岸邊小村如避風港,一灣海兩邊山,幾棵椰樹兩杯咖啡,風浪驚險俱在天外。
自馬料水坐船至荔枝莊,走在因史前火山爆發呈黑色的海灘上,沿着一條探進海裏的礁石徑,觀察漲潮……
從烏蛟騰到紅石門跋涉六小時。林深撲面,攀近七十度陡崖,終見海面一片紅色卵石,波光麟麟下,海水如花似玉。
步行九小時二十三公里,於芝麻灣的山嶺上,遠眺巨輪在海面上細如鷗鳥,海天茫茫,輕霧薄嵐,水墨丹青。
在港期間也曾遇上史詩級十七級超強颱風「山竹」。一時橋毀樹斷,山海俱傷,但這個城市超強的癒合能力令人刮目相看,未幾又是氣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