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消滅一隻老鼠的平均成本超過1萬元,高得令人吃驚;更叫人匪夷所思的是,有北角居民發現,家中老鼠吃下食環署提供的整包鼠餌後,非但沒有被毒死,反而「龍精虎猛」,半年間老鼠由手指長度,變成手掌般大。毒餌養肥了老鼠,簡直是黑色幽默,難道本港的老鼠成「精」,毒餌已無奈其何?
大公報記者在紅磡後巷取得食環署投放的兩份鼠餌,交給化驗機構,發現餌中含有的滅鼠劑濃度比政府規定標準低達六成至八成。專家直言樣本鼠餌遠低於標準,意味着老鼠吃完整包藥也不會死,甚至因此產生抗藥性,並以「離譜」形容事件。
真相,就是如此簡單。但問題來了,為什麼鼠餌無效?是本身質量不合格,還是倉儲條件差或者投放時間、地點不對,影響了藥效?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記者能找出鼠餌失效的原因,有關滅鼠部門卻彷彿長期蒙在鼓中?可見不是老鼠成「精」,而是滅鼠方法太笨。
這些年來,政府為滅鼠出盡法寶,扭盡六壬,既用傳統的鼠餌,也引入高科技的氣壓滅鼠器、夜視攝錄機、熱能影像攝錄機等等。滅鼠人手不斷增加,食環署專職滅鼠隊加上外判,現時有3000人滅鼠,相關財政支出不斷增加,數年間增加七成。但結果是政府投入愈多,鼠患問題愈嚴重,似乎陷入惡性循環。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旅遊城市,但如果前街後巷老鼠成群結隊,甚至不時發生市民及遊客被老鼠咬事件,豈非大煞風景!
不管白貓黑貓,捉得到老鼠才是好貓。新一屆特區政府強調施政以「結果為目標」,要用KPI來衡量工作成效,在滅鼠方面更應該如此。滅鼠工作做得好不好,不在於投入了多少錢和人手,使用了什麼方法,而在於鼠患是否受控,市民是否滿意!
龍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