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拓土地沒有「禁區」 穩步推進求實效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建議逐一審視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建屋的可行性,並指出若發展大欖隧道西南面的土地,可有效縮短公屋輪候時間。陳茂波希望獨立討論大欖的選址,以凝聚社會共識。其實,凡是有助解決房屋問題的辦法,都值得討論、研究、推動,特區政府需要迎難而上,精簡不必要的程序,切實做到行政主導,在解決房屋問題上盡快拿出成績,見到實效。

特區政府為解決房屋問題提出兩大藍圖,一是「明日大嶼」計劃,一是北部都會區計劃。但這兩個計劃都是中長期目標,不是十年、八年可以見效的事,而市民的居住需求是「水浸眼眉」,等不起。如何才能在短期內找到可用的土地?開發部分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是選項之一。陳茂波指出,可從生態價值、基建配套和社會利益三個方面,逐一審視哪些邊陲地帶可以發展。

大欖隧道附近土地正好符合上述三個要求:生態價值不高;有交通配套;若用來建造公屋或居屋,可以增加三萬五千個單位,相當於現時公屋總需求的兩成。一旦成功開發,公屋輪候時間可由現時的超過六年,減至五年以內,符合社會效益。

開發部分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可即時提供土地,過去兩屆政府任內都討論過,但礙於爭議較大,結果多年來議而不決,政府有關部門不敢越雷池一步。蹉跎歲月之下,香港房屋問題持續惡化,私樓價格居高難下,香港供樓負擔和租金之高都創下世界之最。公屋輪候期不斷延長,無殼蝸牛盼上樓望穿秋水,苦不堪言。所謂「寸土必爭」、「見縫插針」、「重中之重」都淪為空言,「十年房屋大計」變成望梅止渴。

李家超新班子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向,就是要出實招、辦實事,在房屋問題上,達到「提速、提效、提量」三大目標,可謂有的放矢。鑒於拓土建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過去難以形成合力,新一屆特區政府特別成立兩個統籌小組,其中「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由陳茂波主持,日前已舉行了首次會議。市民希望新一屆政府在拓土方面拿出方法,展現效率,希望統籌小組可以切實解決問題,而市民的訴求,就是政府的奮鬥目標。

郊野公園是香港寶貴的財富,要做好整體保護,這一點沒有人不認同。但另一方面,郊野公園的出現也是近幾十年的事,並非一點都不能碰的「禁區」。目前有二十萬多人居於劏房等不適切居所,即使有屋住的,也是蝸居。港人的居住環境與國際大都會形象不相稱,與市民的希望脫節,這種情況必須改變。空有土地而不去使用、不敢開發,這是根本說不過去的。開發土地當然有優先次序,有輕重緩急,但不能有思想「禁區」,畫地為牢、抱殘守缺,既不合時宜,也是不敢打破既得利益藩籬的表現。

香港發展慢不得也等不起,解決房屋問題更要只爭朝夕,多管齊下。荒廢的農地、棕地需要盡快發展,市區丟空的土地需要盡快利用,舊區重建需要加快,務實推進。既要集思廣益,爭取共識,更要精簡程序,提高效率。可刪減的程序都應該刪減,能加快的步驟都應該加快,法律不完善的地方就應該盡快修訂,一切為解決實際問題為宗旨。讓市民早日上樓是政府責任,也是市民最切實的獲得感、幸福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