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知見錄/「野生藝術」\胡一峰

最近,豆瓣舉辦「野生藝術攝影大賽」,發動網友用鏡頭和想像力捕捉生活的尋常角落。目前,已獲得一千多萬次的瀏覽,徵集到的照片估計有上萬張。我翻看了一些,天象可能佔了很大比例,千奇百怪的雲霞,流光溢彩的日落月升,講述着自然的神奇。還有一些常年「霸屏」的網紅景點,比如重慶的洪崖洞、四川的瀘沽湖,依舊受到青睞。

或許因為雖是遊戲,畢竟掛着「大賽」之名,大多數發布的圖片裏,可看出競勝之心,未必專業,卻大都精緻。要說更「野生」的圖片,其實是晒在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上的那些。越是主打熟人紐帶的平台,圖片野生度往往越高,或許人設壓力更小的緣故吧。

德國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是藝術家」。原來只以為這是某種哲學話語,面對網絡野生藝術家,才知此言不虛。網絡社交激活了不少人的藝術細胞,培養了許多「野生藝術家」。晒在社交軟件裏的照片只是例子之一。抖音裏,常能刷到歌聲曼妙、舞姿靈動、演技高超者,雖是素人,不亞於某些靠臉吃飯的明星。一百四十字的「微博文」,不乏才情斐然,足以傳世者。更絕的還是隱藏在評論區裏的高手,寥寥數字,妙語生花,或冷峻或熱辣,令靠筆混飯者自愧不如。有時數個網友在群裏或評論區鬥嘴,你有來言我有去語,針尖對麥芒,旁觀者如「聽」相聲,怪不得「我是來看評論區」成了名梗。

論其家譜來,「野生藝術家」不是因網而生的,他們就是遠親近鄰里那些愛說俏皮話的、愛哼小曲兒的,出口成章的,會拿大頂的。網絡的發達,給了他們展示的平台,創造了「藝術交流」的機會,讓野生藝術家們長得春草般歡快。有些可惜的是,「野生藝術」目前似缺乏系統保存,只好雜亂地生長,任性地荒蕪。創造得多,積澱得少,正是我們時代文化的特徵,或許也是亟待療治的病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