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教育思考/從中史科發展史看如何加強國家觀念(下)\黃家樑

港英政府長期以來操縱中史科課程,先是迴避近現代史,以免影響其「管治合法性」;其次是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歷程視為禁忌,懼怕新一代認識國情;三是重政治史而輕文化史,局限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力求淡化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

隨着1997年臨近,中國歷史科改革的呼聲日漸壯大,加上課程發展議會引入了非官方的成員,港英政府的控制相對下降。1992年推出的高級程度中史科課程不但加入了1949年以後的當代史內容,教學目標也明確列出「啟發民族責任感」宗旨;而1993年開始推行的會考中史課程亦加入了1949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範疇。及至1997年,初中中史課程進一步改革,加入香港史內容,凸顯香港與內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並列出「通過對民族文化及國家歷史的認識,建立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雖然基於歷史上部分港人所存在的一些心態,課程內對中國共產黨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成就仍着墨不多,但整體上已是難能可貴。可見,第一任行政長官上任後,初中中史科出現了根本性轉變,是為香港回歸祖國後擺脫「殖民教育」的重要一步。

中史教師「兼教」問題須解決

可惜好景不常,2000年,當時的教育局官員將中史科獨立科目的性質改變,容許學校以中西兩史合併,或推行校本綜合科目,取代中史科,令國史教學無法有效開展,中史的課程文件淪為空談。幸好,第五任行政長官上任後,恢復初中中史作為獨立必修科地位,協助新一代客觀、全面、有系統地學習國史,了解國家民族的過去,並鑒古知今,對國家和民族擁有一份溫情與敬意。其後初中課程更作出改革,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當代史,強化香港史以突出香港與內地關係,引入文化史以孕育民族意識,針對港英時期中史教育的三大弊病對症下藥。

新課程開展至今已有兩年,但前線教師表示須在「古今並重」的原則下加強近現代史教學,並在政治史之外加入文化史內容,令教學內容稍見超載,普遍反映課時不足。影響所及,教師或只能作簡略講授,無法介紹當中有趣和有意義的細節;或無暇進行各種課堂活動,被迫以單向式教學追趕課程進度。

因此,中史科的改革立意至佳,但具體執行還待各方出謀劃策以臻完善。此外,作為普及教育的初中中史科,不應以考試導向,而應是趣味盎然,令莘莘學子熱愛國史,進而熱愛國家。在這方面,中史教師的「兼教」問題仍未解決,師資質素和培訓工作未有進展。另一方面,怎樣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如參觀各大博物館(特別是最新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觀賞歷史電視劇片段;甚至結合以歷史為背景的網上遊戲進行教學,一切仍有待開發。

更重要的是,當前仍有小部分教師對中國共產黨抱持負面心態,如何引領和協助他們,特別是新一代教師,用中國人史觀和宏觀視野,公正和客觀地教授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取得正面和積極的成就,實在是當務之急。

新課程在新學年將會在中三級開展,當中有關改革開放的史事佔相當篇幅,涉及大量國民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工作,如何令課程精神落到實處,有待各方合力推展。

總而言之,中史科如何配合國家發展大勢,培育熟知國史國情的新一代,做好中國共產黨發展史教育,說好中國故事,正面和客觀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擁有一顆中國心,將是重要使命。教育當局在當前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應主動把握機遇積極作為。

中史教師會副會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