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古韻新聲》呈現浪漫七夕

  圖:陳松伶(右)、張鐸演唱《鵲橋仙》。

繼先後推出新春、清明、端午節目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文化系列節目—《古韻新聲》七夕節目,近期在央視熱播,再一次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巧思與浪漫以寫意化的方式生動呈現,向海內外觀眾講述了生動可感的中國節日文化,勾連起世界各地人民的節日共鳴。\大公報記者王玨 北京報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流傳千年的詩歌名篇,都和七夕這個最具中國式浪漫的傳統節日有關。如何用創新表達向當代人講好傳統節日故事,把傳統節日文化與中國人的情感世界連綴起來,同時提升中華文化感召力,一直是中國電視人孜孜以求的目標。

近30件文物展現人文內涵

《古韻新聲》七夕節目通過「文物展演+文化訪談+古風樂舞」的形式,梳理了關於七夕的來龍去脈,全景式展現豐富多彩的七夕節俗及豐厚的人文內涵。節目中呈現了近30件文物,不僅因其精美雅緻令人讚嘆,同時這些經典文物中承載的智慧和工藝體現的是先人質樸的願望與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引發了當代人共鳴。比如,宋代七夕節物「磨喝樂」,形象是一個小娃娃手拿荷花荷葉,是七夕乞巧祭拜的對象,蘊含了求子的寓意;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記載了古人對織女星的觀測;目前已知內容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中的星形、星數、圖像、題名蘊藏着古人觀察星象的智慧;《蠶織圖》、「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則是流傳千年的紡織文明的見證;「持蓮雙童佩」生動展現了古人七夕節的爆款玩具「磨喝樂」的吉祥喜樂形象;《漢宮乞巧圖》則全景記錄了古時乞巧的熱鬧場景……

「我們今天把『愛情』作為七夕節的主題。但其實據我所知,七夕最初和愛情沒有關係,是這樣嗎?」主持人撒貝寧的疑惑,引領着觀眾探尋真實具體的七夕文化。節目特別邀請了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王湛等專家學者,和主持人進行訪談互動,就文物的時代環境、功能用途和歷史故事進行細緻講解,觀眾在專業知識的大眾化闡釋中,從今天回到了過去,看見傳統節日深厚的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

創新形式彰顯節俗魅力

此外,多個節目亮相舞台,以動人的敘事表達、精美的舞台設計為觀眾帶來一場極致的視覺享受,在藝術與文化的交織中展現七夕節俗的獨特魅力與精神價值。舞蹈《梁祝》再現化蝶唯美場面;《織·夢》的舞台效果如夢似幻,深邃的藍彷彿要帶觀眾沉浸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下,仰望牛郎與織女短暫的纏綿與相會,唯美至極;女子群舞《繡影疊香》的場景搭建起了古代七夕那天唯美浪漫的自然氛圍和街景,讓觀眾的想像力瞬間穿越千年,回到古代的繁華街頭,去邂逅平行時空裏的另一個自己。節目並通過綜合運用大屏、地屏、AR技術等豐富和延展舞台場景,將千百年來人們對於七夕節的浪漫意象,變為可視化的具象效果,從而賦予了觀眾身臨其境的觀看體驗。

《古韻新聲》七夕節目總導演盧小波對大公報記者介紹,今年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採用AR、XR等先進數字技術,打造出的傳統文化類節目《古韻新聲》,截至目前已經陸續推出了新春、清明、端午、七夕系列節目,中秋、重陽、元宵等節目也在密鑼緊鼓籌備中。

創新形式和科技運用讓中國故事的影響力傳播得更遠、更廣,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和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記者看到,《古韻新聲》七夕節目相關視頻在多個新媒體平台的播放量超過1億次,在新浪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總計近2億,且熱度還在持續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