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東言西就/一座城的印記\沈 言

  圖:今屆書展以「歷史文化.城市書寫」為年度主題。\中通社

上月,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在熱浪與人潮的二重奏中落下帷幕。一眾愛書人,無懼疫情反覆和持續高溫,從四面八方匯聚成如水的人潮,以如火的熱情再一次印證港人對於全年最大型閱讀嘉年華的熱切追捧。

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熱浪與人潮,還有作為城市書寫的歷史經緯與文化光影。因着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的緣故,今屆書展以「歷史文化·城市書寫」為年度主題,在城市喧囂終究歸於平靜之際,可謂別具深意。

論年度主題的歷史厚度與文化深度,今屆書展堪稱冠絕歷屆,在尋根的意義上,更予人「更上一層樓」之感。沿着「憶·寫香港故事」的閱讀標,遊走書展,恍若穿越時空,有關香港的前世與今生紛至沓來,應接不暇。關於一座城的閱讀印記,亦在二十載香江歲月交疊的紙墨映像中漸次清晰。

那是南來文人葉靈鳳以寄居者身份對寄居地的長期觀察與客觀審視。大半生旅港生涯中,葉靈鳳始終視香港為「一個值得研究且充滿有趣的地方」,於讀書、寫作、編輯、藏書的日常,留下不少香港印記。他在《星島日報》開闢「香港史地」專欄,循香港歷史文化、風俗掌故軌跡,筆耕不輟,以「似疏還密、似離還近」的筆法為香港著史。他探尋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考察香港方物,記錄香港失落、香海浮沉與香島滄桑,「葉靈鳳香港史系列」成為香港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開創「香港學」研究寫作之先河。不經不覺間,「君問歸期未有期」的過客心態,亦在日久生情的作用下,日漸演變成「不知何處是他鄉」的香港情意結。

那是文學創作者西西以移居者身份對移居地的獨特觀照與深情凝視。少年移居香港的成長經歷,造就西西兼具局外人的旁觀視角和當局者的切身體驗。她以中學畢業生阿果為核心,網羅周遭的家人、親友和同事,編織出屬於七十年代的香港故事。她遊戲文字、思索「我城」,從香港的都市與鄉郊、城市的記憶與遺忘,到身份的糾結與認同、文化的裂變與重組,以「頑童體」敘寫「我城」之魔幻現實,以「寓言體」勾勒社會問題和時代批判。即便如此,字裏行間卻也總是蕩漾着「我喜歡這城市的天空/我喜歡這城市的海/我喜歡這城市的路」的情感基調。

那是文學教育家小思以香港人身份對香港地的不停追尋與無間思索。

數十年間,小思埋首爬梳史料,建立「香港文學特藏」和「香港文學資料庫」,發起香港文學口述歷史計劃,開啟香港文學散步項目。

在這座城,她訪蹤覓跡,溯古道今,她激揚文字,啟迪後輩。在《香港文學散步》中,憶故人,臨舊地,從蔡元培的兼容精神、魯迅的言外之意、許地山的教育實踐,到戴望舒的苦難歲月、蕭紅的飄渺人生,繪寫五位中國著名文人學者與香港的人生疊影和文化因緣。以今人的步伐,追尋前人的足跡,聆聽歷史的回音,推想往昔的精神。她以文學貫通「昨日」、「今日」與「明日」,藉香港文學的行腳,於現實時空之外拓展文化時空,感悟歷史有情、人間有意。

事實上,無論是旅港僑居的葉靈鳳、移港定居的西西,抑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小思,在與這座城的日夜廝守中,無不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情愫,又豈會不戀不愛這座城?他們以筆為媒,為這座城寫下傳世「情書」。在香港歷史的鈎沉之中,在香港風貌的存照之中,在香港故事的講述之中,在香港情懷的抒發之中,鑄就一座城的經典印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