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柳絮紛飛/愉景灣風情\小 冰

仲夏夜的愉景灣,一波波外國面孔的男女老少在海濱長廊上散步,跑步,遛狗,聊天,襯以周圍規劃有致的歐式建築、鐘樓、餐廳、教堂,仿佛身處歐洲。

被稱為「小歐洲」的愉景灣,是大嶼山風景區的最濃處,是香港的「海岸消閒新地標」,開發十多年來,為華洋結合的香港又添一景,島上住着不少在港工作的外籍高管和家人。

Staycation愉景灣,酒店旁邊的「愉景灣海濱白教堂」是目的地之一。等腰三角體的教堂,蜂巢狀的外牆,落地窗大大的,內外純白。建築簡單利落,裏外上下通體透明,極強的立體感、層次感、現代感。旁邊的水池連接着海與天,海天互動,海池互動,把教堂倒映在水中央,當海風吹拂,景物活泛地擺動,是優雅的動態美。

因其小巧,教堂的英語名是White Chapel而不是White Church,為滿足對浪漫婚姻的追求,不少本地新人跨海來此舉辦婚禮。駐足觀賞,潛意識裏出現台灣東海大學教堂的影子,那是貝聿銘的佳作之一,也是很多台灣新人的婚禮場所;又憶起倫敦的一個區Whitechapel,只是一個用了合成詞,另一個將合成詞分開罷了。

給「小歐洲」添色的,還有高桅仿古帆船「濟民號」和歐式觀光馬車。「濟民號」是一七八四年歐洲商船Bounty的再版,映襯歐洲當年發達的航海業。觀光馬車由兩匹歐洲純種馬拉動,是香港唯一能坐馬車的地方。

碼頭的藝術角「The Art of Discovery Bay」,介紹長住香港的英國畫家Richard Marc Crosbie的作品。畫家以鋼筆畫為主,配合水墨畫、粉彩畫、水彩畫、熒光筆畫,繪出愉景灣的主要觀光點。一幅名為North Plaza的鋼筆畫,很眼熟,描繪的是我們走過看過的愉景灣露天音樂廣場。

以欣賞的目光,畫家Richard為疫情下的香港人畫出家鄉的嫵媚,是對「小歐洲」精華處的概括,非常切合市民時下的心境。鋼筆起源於西方,傳播於東方和全世界;鋼筆畫是藝術家最方便的創作形式,在有點歲月的電影裏,不難發現這樣的鏡頭:西裝革履的紳士,優雅地把鋼筆從上衣袋取出,隨意勾勒幾筆,一幅風景畫或人物肖像便躍然紙上。

教堂、鐘樓、高桅帆船、歐洲馬車、海濱走廊、沙灘浴場、高爾夫球場、藝術園地,構成一系列歐風。「小歐洲」是香港回歸後的新作,給中西合璧的本土特色錦上添花。

疫情兩三年不便出境,但是我們不缺本地遊。以為自己都成一個香港通了,冷不防驚喜再現,還沒有走完!是走得不多?還是香港的美景不少?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