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教育思考/積極落實「兩文三語」語言政策\李曉迎

自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香港社會一直有股力量透過不同渠道鼓噪並誤導市民說:政府要硬推「普教中」、「普通話」或「貶低粵語」等。如果這些風向僅是為回應或引領社會就特區政府的語文政策進行思考,那仍可以包容一二。但如果想以此再次炮製類似「反國教」事件,則應該引起特區政府及廣大市民警惕。

普通話教育說到底就是「兩文三語」這項基本語文政策,對於這項政策的關注重點,不應僅局限於廣東話與普通話「誰比誰更重要?」「粵語地位是否被貶低」這個層次,而應該關注和聚焦於普通話教育是否可以增進香港市民的福祉上。如果整個社會輿論僅是一味的引導香港市民狹隘的關注「誰比誰重要」這類問題上,不僅無助於香港語文政策的發展,更可能出現嚴重的誤導,讓整個社會陷入撕裂,後果非常危險。

廣東話地位絲毫無損

首先,特區政府有責任推動普通話教育。普通話的法律地位源於憲法,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普通話與廣東話同時納入特區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合理且無可指摘的。同樣,廣東話作為「兩文三語」中的一語,已足夠說明對其沒有不尊重或貶低,而是反映出廣東話作為香港地方交流語言的事實。

也正是廣東話的這種屬性,才需要對廣東話給予更多的尊重、保護。每一位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市民珍視香港的本地語言、文化,這種情感不僅值得尊重,更值得理解。但如果有人想利用這種樸素的情感,不斷分化社會,妄圖再次製造社會分裂與矛盾,那麼全社會都應予以抵制。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從講話脈絡上看,強調的不僅是香港特區的政治、經濟地位,這也包括香港獨特的文化地位與優勢。

特區政府自1997年首次將「兩文三語」確立為香港的語文政策之後,香港市民曾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但隨着香港教育問題不斷政治化之後,「兩文三語」政策則逐漸變為一句口號,甚至被不斷的挖空變為「兩文兩語」,在一些學校裏普通話教育早已淪為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閒科」。更加諷刺與弔詭的是,仍堅定完整實踐「兩文三語」這一政策的大多不是拿着政府公帑的官校、津校,而是國際學校、開設國際課程的直資學校、私立學校。

一些人對普通話教中文這一議題甚為敏感,但「普教中」只是實踐「兩文三語」語言政策的一種手段,為的是強化和實踐「兩文三語」這一目標的同時,又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語文,達到雙贏的目的,這絕非一些人口中的洪水猛獸。

因此就特區政府落實「兩文三語」政策而言,現時急需討論的不是普通話和廣東話誰比誰更重要,而是從長遠來看,「兩文三語」這一政策是否對市民有益?也不是討論有否貶低廣東話的時候,而是應聚焦在新一屆政府如何、何時能制定出一套更加清晰、更符合兒童學習語言規律的語文教育發展路線。當然,現時更不是糾結個別媒體報道中所謂「全面推動普教中」是否表達準確的時候,而是教育局作為落實「兩文三語」這一政策的主體,要拿出怎樣的方案來推動「兩文三語」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向社會傳遞正確信息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對於那些努力落實「兩文三語」這一語文政策的學校、機構、學生個人,不僅沒有任何鼓勵,甚至因為社會政治事件而受到無謂的壓力。而對於破壞政府長遠政策發展的一些群體,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長此以往,不僅向社會傳遞錯誤的信號,更對落實「兩文三語」這一語文政策毫無益處。

現時的教育界生態要全面落實「兩文三語」政策並非易事,要考慮的因素也錯綜複雜。因此特區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先從鼓勵達到「兩文三語」這一目標的學生開始,讓那些認真追求夢想,實踐「兩文三語」這一目標的文憑試考生、學校能夠得到應有的認可?相信這並非難事,因為這種獎勵措施在其他課程體系中早有類似的做法。筆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廣大教育同工、家長、學生一樣,期待特區政府拿出勇氣與行動力,為香港的未來承擔起應承擔的責任。

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總幹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