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做好港生內地升學工作刻不容緩

大學聯招今日放榜,文憑試考生能否實現本地升學願望,今見分曉。事實上內地高校在本港招生的結果已於日前公布,今年共有近5000名文憑試考生報讀內地高校,創出10年新高,反映港生對內地教育水平的認同、對國家發展前景的信心不斷提升。但另一方面,錄取過程和結果也反映相關招生制度有待完善,升學支援配套存在不足。特區政府應重視有關問題,加強與內地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做好銜接工作,全力以赴助港青圓夢。

文憑試考生在本地升學,填報志願時,第一志願不妨志存高遠,進取一些,選擇最心儀的院校;第二、第三志願相對保守,旨在「保底」,其他志願基本上聊備一格。但如果將本港的填報規則套用於內地升學,風險相當大。大公報近日報道,一名文憑試考獲25分的考生,報讀內地一所名校失敗,而他的一名同學文憑試考獲17分,卻成功被同一院校取錄。原因是後者將該校列為第一志願,前者則列為第二志願。人們常說的「一試」定終身,在特定情景下變成「一願」定終身,不能不說是人生一大憾事。

成績較差的金榜題名,成績較好的名落孫山,這一現象的背後反映了一些問題。本港院校取錄學生採「平行志願」,即校方不知道考生所填是否第一志願,所有志願機會平等,第一志願失敗,還有其他志願發揮作用;內地很多院校採「順序志願」,即只看考生是否將該校列為第一志願,若非如此,基本上不去理會。這就意味着,若第一志願未能錄得,其他志願也可能「白填」。

回內地升學港生面對的另一大困擾,是無法根據成績修改志願。按規定,三月份就要填志願,選擇心儀的院校和專業,但文憑試四月才開考,七月公布成績。一些所謂「學霸」的尖子生,多將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列為第一志願,如果考試發揮正常,很大機會得遂心願,但若考試「失手」,進入第一志願的機會渺茫,卻苦於沒有修改志願的機會,徒嘆奈何。

由此可見,回內地升學不僅要看成績,更要看志願,填志願是專門的學問。港生若不了解內地規則,所在中學又幫不上忙,就非常「蝕底」。還有,近年內地為改善香港收生制度,允許一間中學的校長推薦八個名額,獲推薦者有「着數」,個別學科考不好,可獲酌情處理。但不少考生反映不了解有關政策,校方也未能善用,結果是再好的政策也會被浪費。

連續三年的新冠疫情,也為考生回內地升學帶來額外挑戰。有考生不幸染疫,未能參加某一科考試,按慣例由考評局給予評估分數,這個分數獲本港院校承認。但內地院校未必承認考評局的評估分數,有關學科很可能以「0」分計,整體成績被拖低。還有,文憑試的5**,香港起碼算7分,但內地院校可能只計5分。香港與內地院校在計分方法上未能完全銜接,對本港考生不利。

中央非常重視香港年輕人的福祉,全力幫助港生回內地就學、就業、創業,近年來推出不少政策,但細節決定成敗,在具體操作方面做好配套,才能將政策的好處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學校應加強對內地升學制度的研究,將港生內地升學輔導有系統地納入學校教育規劃,而同內地有關部門加強溝通合作更是當務之急。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