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美食愛好者,袁枚的《隨園食單》是必讀書目。乾隆才子袁枚,仕途不順,於不惑之齡放棄官職,在南京小倉山買下隋氏廢園,改名「隨園」。《隨園食單》即是在隨園裏寫的一本與「吃」有關的小冊子。
小冊子是用文言文寫就的。當下社會裏,不知還有多少人能靜心讀一讀文言文?我也非耐心之人,好在,書中的每一段落都寫得極短,內容又關乎吃,讀來便不費功夫,放於枕旁,睡前翻幾頁,晨起再翻幾頁,時光靜悄悄滑過。
讀古文,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可以學到不少新詞。比如第二輯「戒單」裏,有一篇叫做《戒耳餐》,還有一篇叫做《戒目食》。什麼是耳餐?什麼是目食?讀後才知,耳餐是指聽來的菜,通俗點講,就是傳說中的菜。目食呢,是指菜量多,一桌子滿滿丁丁,放眼看去,全是菜。量多必夾雜劣質,袁枚的所謂戒目食,意思就是求質不求量。
從第三輯「海鮮單」開始,袁枚開始了菜譜式寫作。關於這點,汪曾祺曾嗤之以鼻:「袁子才(袁枚字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吃貨汪曾祺嫌棄偽吃貨袁枚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汪曾祺親自下廚,而袁枚不下廚。美食這塊,實幹派絕對勝過理論派。不過,我是連偽吃貨的級別也夠不上的,所以,我當然沒有資格嫌棄袁枚。相反,他的花樣菜譜還是把我給結結實實唬住了。舉個例子,《隨園食單》第五輯寫的都是和豬相關的菜,從豬頭、豬蹄的吃法寫起,到各種豬肉的做法:粉蒸肉、芙蓉肉、荔枝肉、八寶肉圓……我數了一下,竟有四十多種吃法,很多菜名聞所未聞,所以怎能不被他唬住呢?
又例如,第七輯「羽族單」主要寫的是和雞有關的菜,生泡雞、焦雞、捶雞、野雞五法……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寫不出的。
袁子才自言生平有九大愛好,「吃飯」排在第一位。對此說法,我持完全相信態度。畢竟,若非有遠甚於他人的濃厚興趣,是寫不出此書的。不論他的「道聽途說」是否有根有據,我相信他一定是花了十足的氣力去打聽,去記錄,去做成了這一件事,從本書的目錄便可窺一斑,類別完整,涵括菜、飯、茶、酒等;食材品種多樣化,連「水族」都分了「有鱗」及「無鱗」兩類,最起碼可供如今的美食家及美食作家做參考書之用。另一方面,無論哪個朝代,都會出現新奇的美食,像袁枚這樣的記載,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歷史紀錄。缺此記載,失傳的古代美食我們就再也無從得知。從這點來說,袁枚的《隨園食單》是有閱讀及收藏價值的。而寫出了一本流芳百世的書,袁子才確實也擔得上袁才子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