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認清主次關係 權衡輕重緩急

疫情拖累加上外圍經濟環境差,對香港經濟民生的負面影響日益浮現。近日二手樓出現「劈價潮」,一些樓盤的成交價跌至四年前,彷彿時光倒流;恒生指數昨日失守19000點,市民身家一再「縮水」;實體經濟掙扎求存,店舖關門結業的消息不斷。為了救經濟,商界人士敦促特區政府盡快與國際通關,也有政黨建議特區政府加碼支持中小企業。特區政府應認真聆聽市民的聲音,更要分清發展經濟的主次關係,唯其如此,才能在紛繁變局中看準方向,在驚濤駭浪中奮力前行。

行政長官李家超下月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各政黨、政團紛紛獻計獻策。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昨日舉行記者會,就如何協助中小企提出三項建議,包括將「遙距營商計劃」的資助額由現時每間企業30萬元,增至50萬元;提高「科技券」首期撥款上限,由獲批資助額的25%,升至50%;以及將「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延長一年。另外,鑒於一些國家重新對外開放,本港商界和一些重量級人士要求特區政府放寬入境檢疫措施,以推動生活復常。

香港經濟面臨壓力,中小企處境艱難,新一份施政報告在支持中小企方面肯定有新猷。事實上,過去兩年多來,特區政府推出多輪抗疫基金,庫房支出高達數千億元,對企業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也要看到,穩控疫情才是振興經濟的根本之道,庫房輸血只能「吊鹽水」,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再說政府儲備並非無限,長期支出多而收入少,總有坐吃山空之時。

盡快通關是民心所向,在香港確診個案仍處於高水平、暫時不具備與內地通關的情況下,有聲音要求先與國際通關,避免「兩頭不到岸」,並非沒有道理。需要指出的是,沒有必要過分誇大對外通關對香港的提振作用。就以旅遊業為例,疫情爆發之前,內地客佔了大半壁江山。香港早前實施兩階段復常措施後,七月份遊客人數增至四萬多人,其中八成以上是內地客,外國客只有數千人。這一事實證明,不管是疫前還是未來,香港要振興市道,始終要依靠內地客,指望外國客撐起香港經濟是不切實際的。

從金融市場看,內地因素舉足輕重更加凸顯。在香港恒生指數股中,內地企業佔有很大比重;香港成為最大的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靠的是國家支持;香港的金融、會計、法律、工程等專業服務水平很高,是滿足香港作為內地和世界「中介人」角色的需要。香港很小,內地很大,外國企業來香港,大多看中的不是香港本身,而是香港背後的中國因素。香港因「一國兩制」而角色突出,因內地大市場而展現吸引力。如果香港在通關時只看重國際市場,忽略內地市場,香港與內地經濟逐漸疏離,就會失去自身的光環和魅力。

香港存在各種聲音和訴求,這正好體現香港利益多元的特色。但對特區政府而言,既要因應實際情況不斷優化抗疫措施,更要有戰略高度和戰略定力,穿透重重迷霧,分清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認清香港真正的價值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香港社會都要牢記「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的道理。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才是維繫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所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