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大勢所趨/印度去殖民化 首都「國王大道」改名

  圖: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重要領導人內塔吉的雕像8日矗立在印度門前。\美聯社

【大公報訊】綜合美聯社、《印度斯坦時報》、《金融時報》報道: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一直致力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留下的陰影。印度總理莫迪日前宣布將通往新德里地標建築印度門的「國王大道」更名為「責任大道」,以消除殖民主義遺毒。印度還在「責任大道」上立起民族獨立運動重要領導人內塔吉·蘇巴斯·錢德拉·鮑斯的雕像,取代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雕像。

印度門建於1921年,最初稱為全印戰爭紀念碑,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中,為大英帝國戰死的9萬名印度士兵。通往印度門的道路被命名為「國王大道」(Rajpath),向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致敬。本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的消息公布前幾個小時,莫迪宣布將這條路更名為「責任大道」(Kartavya)。他表示,「國王大道」是英國通過殖民政府奴役印度人的標誌;通過修改這個屈辱的名字,印度開創了嶄新的歷史。

印度民眾冷對女王逝世

莫迪8日亦為印度門對面的內塔吉雕像揭幕。這裏原本擺放着喬治五世的雕像,但印度獨立之後,要求移除這尊雕像的呼聲不斷高漲。1968年,憤怒的民眾向雕像投擲石塊,砸壞了它的鼻子和耳朵。當時執政的國民大會黨將其拆除,移至德里的加冕公園。

在英女王去世消息公布後,莫迪8日表示哀悼,但並未到倫敦出席於19日舉行的國葬。英美多家媒體指出,印度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女王逝世並沒有太多感觸。20歲的蘇那溫說:「我們和女王沒有情感聯繫。她是一位君主,但我不認同君主制。」另一些印度人要求英國就殖民罪行向印度道歉,並歸還殖民時期劫走的「光之山」鑽石等珍寶。

印度近期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兩國正在進行貿易談判,而脫離歐盟的英國比印度更渴望達成協議。英媒承認,英國對印度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已經降低。

海軍拋棄英式十字軍旗

《金融時報》指出,過去幾十年無論是國大黨還是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均努力推動去殖民化進程。2014年以來,莫迪提出一套以印度教為文化核心的新印度敘事,希望消除英國殖民者的影響。

本月2日,莫迪在印度首艘本土建造航母「維克蘭特」號入列儀式上揭曉印度海軍的新軍旗。新款軍旗徹底拋棄了來自英國的聖喬治十字符號,加入源於印度古代馬拉塔帝國的八邊形徽標。莫迪稱,馬拉塔帝國曾建成讓英國人畏懼的強大海軍,所以英國殖民者想方設法破壞印度海軍實力,「此前被奴役的印記一直保留在海軍軍旗上,但新軍旗將從今天飄揚」。

英軍殘殺平民引眾怒

印度著名經濟學家帕特奈克檢視英國自1765年殖民印度開始近200年間的稅收和貿易數據,匡算出英國至少從印度掠走45萬億美元(約351萬億港元)。經濟人類學家希克爾指出,英國通過對印度橫徵暴斂,獲得支撐工業革命的資源和經費,但被掏空家底的印度卻陷入貧困。

英國殘暴的殖民統治還奪走無數人命。1919年,英軍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的札連瓦拉園用機槍掃射平民,導致數百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很多人為躲避子彈跳入水井,結果活活溺死。1943年,英屬印度的孟加拉地區發生大饑荒,造成數百萬人死亡。據報道,英國當時將孟加拉地區生產的糧食大量運往中東等地,供給駐紮在那裏的英軍。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非但不反思英國的政策,反而責怪印度人「像兔子一樣生太多小孩」,導致糧食不夠吃。阿姆利則慘案和大饑荒導致很多印度人徹底轉變對英國的態度,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