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燈下集/感悟歐洲建築無聲的美\楊田田

多年前,我到法國、意大利旅行,遊覽了巴黎聖母院和古羅馬鬥獸場。當時,我除了發出「壯觀」的感嘆,似乎有些詞窮。我的成長過程中,在建築方面得到的教育有些匱乏,對建築之美的描述和分析,似乎難以言表。因此,《建築也可以很好玩:歐洲篇,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一書給我很好的補充。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歐洲建築發展史,帶領讀者走過千年的建築精品長廊。

歐洲的建築從古希臘開始。古希臘的建築線條簡潔、大氣端莊,在建築比例上深受當時的幾何學影響,柱式結構就是當時的典型。後來古羅馬繼承了古希臘的文明,對古希臘的建築風格也有所發揚,並創造了古羅馬新的柱式和藝術手法。其中,古羅馬最突出的建築技術是拱券技術。拱券技術的發展,使得古羅馬建築可以做出很大的跨度拱券穹隆,豐富了建築的形態和美感,其代表作就是萬神廟。此外,隨着古羅馬版圖的擴張,一方面奴隸帶來的巨大生產力,成為豐富建築種類和數量的基礎之一;另一方面市民人口的增加,也讓公共建築,如外劇院、公共浴場的增加成為必然。後來,隨着羅馬一分為二及基督教的傳播,西羅馬和東羅馬的建築也分別以巴西利卡哥德式教堂和穹頂集中式教堂為代表,並在文藝復興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文藝復興後期至啟蒙運動期間,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逐漸產生奢靡之風。因此,當時流行的浮誇的巴洛克風就是對哥德式的進一步,以至於有些病態的演繹。

可見,建築和歷史是分不開的。在漫漫歲月中,許多文化的載體,比如書信、手藝等,多少都失傳了,而宏偉厚實的建築,即使飽經風雨,往往都能保持基本形態,部分還能沿用至今。因此,建築給當代人了解歷史上的經濟形態、文化信仰和建築工藝打開了一扇門。

此外,地標性的建築往往建設耗時,依靠一代一代建築師和工匠的努力。從建築中感悟建築師和工匠的執著和堅持,也是一種精神收穫。比如,現存於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禮拜堂頂部的壁畫《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耗時四年創作的。據說,在工程完工的幾個月內,米開朗基羅的眼睛不能平視,連看一封信都必須拿起來仰視。長時間高仰脖子的艱苦工作,使他的容貌變得憔悴不堪。有人評價道:「沒去過西斯廷教堂,你是永遠無法想象人類究竟能幹出些什麼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