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論風生/港人的愛國故事 講得還不夠多\胡少偉

在香港,不知從何時起,愛國似乎成為一個負面詞語。不少港人內心愛國,卻不敢說出口,連特區政府合理推動國民教育,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議,這就是外力認知戰的影響。

認知戰是主體(國家或民族)之間在認知領域的競爭與博弈,認知戰就是以扭曲目標人群對歷史、現狀和未來的認知,使其作出有利於進攻方為目的的系統性操縱行為。回歸前,香港的意識形態由港英政府主導,愛國一直被「妖魔化」。外力認知戰的核心內容是扭曲港人的價值認知、敵友認知、形象認知和歷史認知,使香港部分年輕人盲目追求西方所謂的民主價值,對中央及特區政府、愛國愛港力量抱有負面印象,誤以為香港不存在愛國歷史和傳統。要推動香港青年的人心回歸,就要有糾正青年被扭曲的認知之決心,並從多講港人愛國故事作起點。

各界合力消除認知扭曲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指出,過去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勾結外部勢力,刻意誤導青年對國家的觀念,長期把國民教育污名化。特區政府將全力推展愛國主義教育,糾正青年錯誤的價值觀。

推展愛國主義教育,就要多講港人愛國故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指出:「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廣大港澳同胞到內地投資興業,不只是因為看到了商機,而且是希望看到內地擺脫貧困、國家日益富強。大家無償捐助內地的教科文衞體和扶貧濟困等公益事業,不只是為了行善積德,而且是基於與內地人民的同胞之情。比如,邵逸夫先生對內地公益捐款超過100億港元,田家炳先生為了捐助內地教育慈善事業甚至賣掉自己的別墅,晚年租着公寓住。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大地震,香港『愛心義工』黃福榮先生冒着餘震救人,不幸遇難。每一次內地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時,港澳同胞都是感同身受,最先伸出援手,表現出守望相助、血濃於水的同胞之情。」

國家領導人記着一個個港人的愛國事跡,香港各界更應多創造機會和平台,讓年輕人了解更多香港人的愛國故事。例如,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之時,新界鄉民為保衛鄉土組織抗拒英人行動,雙方爆發「六日戰爭」。1925年香港愛國工人響應號召,省港大罷工率先在香港爆發,半個月內20萬人參加罷工。「七七事變」之後,香港碼頭工人組織了4次罷工,拒絕服務和日本相關的商船。1938年4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收到香港同胞捐獻8000多元的藥物,這筆款項相當於新四軍建立初期的全軍軍費。整個抗戰時期,救國公債在香港共籌得864萬元,購買和捐助者大多是華人華僑。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成立後,僅1944年上半年,已殲滅偽軍於廣九鐵路以西的20多個連,迫使100多人投降;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亦展開游擊戰,炸毀了日軍位於香港啟德機場的油庫,並爆破九龍第4號鐵路橋,迫使日軍回援。

70多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前線。鮮有人知的是,在這支保家衛國的隊伍中,有20多名來自香港培僑中學的學生入伍參軍。抗美援朝期間,香港愛國人士突破「全面禁運」,為祖國運來大量物資。美日兩國於1970年9月達成所謂的協議,準備在1972年把美軍二戰時佔領的琉球群島包括釣魚島列嶼交與日本,香港師生組成「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發起示威抗議美日勾結侵犯中國主權。

上世紀70年代,李小龍的《精武門》《猛龍過江》等電影激起香港觀眾的愛國熱情。張徹執導的抗日電影《八道樓子》,強化了港人愛國之情。70年代末,中國女排的發展與國家改革開放同步,當時不少港人在電視機旁為中國女排打氣,1981年中國女排在世界盃決賽奪冠,開啟「五連冠」歷史,當時的喜悅更成為不少愛國港人的集體回憶。

港人的愛國故事還有很多,包括莊世平將港澳兩家銀行無償獻給國家。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香港社會各界向內地捐款6.8億元人民幣,居全球之首……

港人愛國之情從未間斷

港人的愛國事跡從未中斷過。2016年有人在立法會宣誓就職過程中,公然侮辱國家和民族、鼓吹「港獨」,逾百萬人在線上線下連署譴責分裂言行,「反辱華反港獨大聯盟」在立法會外發起萬人集會,等等。

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及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苓先生於1935年9月提出的「愛國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這三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大家想香港的「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我們也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來自社會不同界別的愛國愛港力量,今後應多向年輕人談港人愛國故事,以合力消除外力對年輕人認知的扭曲!

註:原文刊於《幫港出聲》,有刪改

教聯會副主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