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經濟再度陷入衰退周期,西方發達國家的滯脹風險不斷上升。歐美收緊貨幣政策並非最周全的策略,更多是被迫應對高通脹,並且因對通脹預判而進退失據。如何促進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平衡傳統化石燃料依賴與新型能源開發,以及妥善應對局部地緣政治危機,將是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必須直面的共同現實難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美國2022年和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為2.3%和1%,歐元區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為2.6%和1.2%。無論是美聯儲還是歐洲央行,均處於被動應對滯脹風險的階段,形勢的變化已經超出了平均通脹目標制的設定。
一、俄烏衝突恐長期拉鋸
俄烏衝突爆發距今超過七個月,極有可能演變成漫長的拉鋸戰。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方面,俄烏衝突的發展顯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而在歐美加大對俄制裁與對烏軍事援助下,烏克蘭短期內並未有和談的跡象,預計未來雙方仍存在衝突升級的可能;另一方面,隨着雙方戰事拖沓,其負面溢出衝擊愈發顯著,引發了持續的歐洲能源危機,加劇了高通脹風險,將本已脆弱復甦的全球經濟拖入新的困境。
俄烏衝突凸顯了世界秩序演變的內在矛盾,同時折射出歐美內部的巨大政治分歧。依據目前的發展形勢預判,歐美疲於應對滯脹風險,導致俄烏衝突事件處於「擱置」狀態,久拖不決漸成常態。俄烏衝突的走向仍取決於多方利益權衡與博弈,和平談判需要達成國際共識,否則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
從絕對實力的角度來分析,俄烏衝突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格局,而在制裁和反制裁中部分呈現出傳統的國際政治權力結構,即政治、軍事及外交實力的綜合結果,衝突造成的負面衝擊將是長期的,包括烏克蘭四地的「入俄公投」都預示着國際局勢將趨於複雜化。
二、能源價格易升難跌
其一,能源轉型面臨的挑戰更大。歐洲一直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但當前的產業結構、生產與生活方式仍高度依賴傳統油氣資源,未來推動能源轉型的任務十分艱巨,俄烏衝突又增添了不確定性。歐盟內部對能源轉型的具體路線仍存在分歧,包括資金缺口、分配不公及國內民意等。今年5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一項價值2100億歐元的能源轉型計劃,擬在2027年之前結束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同時加速綠色能源轉型。2022年6月,俄烏衝突愈演愈烈之時,歐洲議會通過了三項與氣候變化掛鈎的重要歐盟法律草案,其中包括改革碳排放交易體系(ETS)、修正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相關規則,以及設立消除能源和流動性貧困的社會氣候基金。歐盟預期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5%,到2050年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
其二,應對能源危機並非易事。國際能源價格的飆升本質上是供應短缺所致,並在地緣政治局勢等因素的催化下,能源價格的不穩定性更加突出。數據顯示,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佔其總消費量的40%以上,而石油和煤炭分別佔其總消費量的27%和46%。2022年6月,歐盟公布實施對俄羅斯第六輪制裁,歐盟將在六個月內停止購買俄羅斯海運原油、八個月內停止購買俄石油產品,到2022年底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將減少90%。未來預計,歐盟在俄烏衝突懸而未決的情形下或不斷升級制裁措施,有可能擴大油氣禁運範圍,供給層面將難以改善,歐洲的能源危機可能會繼續惡化。
其三,全球能源貿易結構將加快調整。俄羅斯在全球能源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產量全球佔比分別達12.1%、5.2%和16.6%,出口量全球佔比分別達11.4%、17.8%和19.1%,主要的出口目的地為亞太和歐洲地區。目前歐洲的清潔綠色能源尚處於開發應用的初級階段,而大部分成員國在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仍高達60%至85%。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報告顯示,俄羅斯在俄烏衝突的前100天裏從化石燃料出口中獲得了980億美元的收入,其中歐盟的佔比超過60%。因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市場的過高份額,至少目前歐洲各國並未對俄羅斯原油或天然氣進行完全限制,反而留出了一些必要的進出口通道。長期來看,歐盟擺脫俄羅斯能源依賴的計劃不大可能改變,而尋求新的能源市場及投資新能源的進程將因俄烏衝突而加快,以此將改變全球能源貿易結構。
三、產業及供應鏈修復需時
當前,美國、歐元區的通脹數據均達到了數十年來的高位,未來很有可能步入滯脹周期。回顧1970年代美國治理通脹的經驗,時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意識到傳統方式難以緩解通脹預期,於是通過重建美聯儲信譽並實施超預期加息,同時結合緊縮政策有效控制通脹。當前歐美所面臨的滯脹風險與1970年代的滯脹周期具有明顯區別,主要體現在兩點:
一是美聯儲與歐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大規模的貨幣供應造成了經濟復甦的脆弱性,短期內消化巨量流動性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事實證明激進加息的作用在減弱,美國連續四次大幅度加息,但通脹走勢仍居高不下,通脹的「頑固」成為了美聯儲的難題。
二是本輪可能出現的滯脹周期是新冠疫情與俄烏衝突兩大複雜因素交織影響的結果,產業鏈、供應鏈修復尚未穩固,卻又遭遇俄烏衝突的打擊,導致能源與糧食價格的大幅攀升,負面溢出效應可能遠超預期。地緣政治、全球疫情疊加前期的擴張政策,導致通脹失控風險增加,單純依靠貨幣政策緊縮恐難以解決供需失衡的問題。地緣政治、大國博弈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碎片化」將抬高能源、商品及貿易成本。
截至目前,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達到了近9萬億美元、美國的公共債務規模也超過了30萬億美元,債務佔GDP的比重創下歷史新高。相較而言,美國當下所面臨的困境遠超1970年代,經濟增長預期大幅下滑,不僅制約了美聯儲的加息與縮表進程,而且單純依靠貨幣緊縮政策看來也難以解決滯脹難題,過去的經驗已不再適合現時環境。前期歐美央行錯誤預判了通脹形勢,其所堅信的「通脹暫時論」認為,通脹將會因流動性收緊而快速回落,但激進加息的效果又不如預期。後期歐美央行在「鷹派」和「鴿派」的猶豫之間錯失了加息的時機,前瞻性指引與平均通脹目標制也遭遇質疑。
激進加息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風險正加劇。歐盟發布的歐洲經濟夏季展望報告預計,2022年歐盟經濟和歐元區經濟分別增長2.7%和2.6%,而歐盟和歐元區的平均通脹率分別為8.3%和7.6%,年通脹率將創下新高。美聯儲年內已經五次加息,6、7、9月連續三次加息75個基點,累計加息300個基點。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預計,2022年還將加息100至125個基點。歐央行7月和9月分別加息50個基點、75個基點,累計加息達125個基點,歐央行行長拉加德預計將繼續加息以遏制通脹。全球經濟目前處於自1970年衰退後復甦以來的最嚴重下滑。對於眾多新興市場國家而言,未來將不得不應對趨緊的流動性和更加震盪的市場環境。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