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背後/港青也能投身星辰大海的征途\卓銘

正當廣大香港市民仍沉浸在國慶氛圍之時,國家再為香港送上一份「大禮」。央視引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後續飛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今次將首度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意味港人將有機會實現本來遙不可及的航天夢。

據報道,此次預備航天員選拔,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統一組織實施,預計1年半左右時間完成。本次共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至8名航天駕駛員,5至6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其中,載荷專家人數為兩名左右,並且會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所謂載荷專家,就是到太空進行各項專門科學實驗和探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雖然並非職業航天員,但卻負責重要的綜合航天實驗。

這一消息反映了兩重意義。

首先是中央對香港無微不至的關愛、重視和支持。過去多年,其實香港一直都有不同團體提供航天教育,例如香港航天學會、香港航天領袖總會等等,商界方面亦有資助設立小太空人計劃,為兒童提供模擬太空人訓練的體驗。去年9月,神舟十二號乘組與近300名香港科技工作者、教師和大、中學生展開一場「天地對話」,更是在年輕人群組中掀起一股航天熱潮。

對香港創科的充分肯定

可以說,香港一直不乏抱有航天夢的青年人,希望能親眼目睹星辰大海。「天地對話」開始時,一句「香港呼叫神舟十二號!」引起全場師生興奮喊叫;還有中學生在對話結束後表示「我也想去太空!」都是最佳的事例。

然而,很多香港青年雖有夢想,卻未能有相應的機會。此次國家特意提到要從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足以體現中央對香港青年的關心和支持,並給予他們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不只能有希望實現自己的夢想,更能藉此貢獻國家,為祖國的航天科技發展出一分力。

其次,是中央對香港高端科技水平的肯定。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發展歷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基礎要求最高的國家重點工程,當中所涉及的,都必然是最頂尖的人才和技術,而光是從香港挑選人才參與,其實已經是對香港最大的肯定。

事實上,本港的大學科技團隊過去亦曾對國家航天科技作出巨大貢獻。2020年嫦娥五號進行國家首個探月工程,其間使用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正是由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研製。科研團隊憑藉多年在國內外航天項目中所累積的經驗,透過創新思維及採用高端技術研製的採樣系統,為月球表面採樣工作取得了突破,相關裝置亦應用於嫦娥六號的探月任務。

其實早在2010年起,香港科研團隊便一直在為國家的太空探究工程作出重要貢獻,研製出多項太空儀器,包括嫦娥三號及嫦娥四號月背探測任務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天問一號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此外,歐洲太空總署2003年火星快車任務使用的「岩芯取樣器」、2011年的中俄聯合探索火星任務的「行星表土準備系統」,都是香港的科研產物。

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不僅是對香港的期望,也是對香港的信任。過去香港已經多次證明自己有能力在國際的科研競爭中佔有一席之位,今次的選拔,讓香港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只可以讓香港航天科技「落地」,成為國家航天經濟產業的一分子,更能成為引領大灣區及世界的創科中心。

創科未來在於青少年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中央在國慶佳節為香港送上這份禮物,「喜上加喜,充分體現國家對香港的關愛、支持和信任。」他又提到,今次的選拔亦是更認識國家的教育機會。鼓勵全港學生以至社會各界藉此良機多加認識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的豐碩成果,增強國家意識和國民身份認同。

為推廣香港的航天科技發展,特區政府將與不同團體合作,舉辦科普活動,邀請香港電台製作特備節目,講解航天科技,於太空館及科學館舉行專題講座,邀請航天專家及少年航空員分享個人經歷,並舉辦第四屆航天博覽。

中國首名進入太空、神舟五號飛船航天員楊利偉曾說過,國家經濟、科技及綜合國力的提升,給他創造了成為航天員的條件,而他自己對航天事業的熱愛以及國家的需要,讓他最終能走入這個行業,成為一名航天員。「最讓我深深不忘的是能夠作為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並代表國家展示國旗、向全球華人問好。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夠在太空中看到香港同學們最酷的身影。」相信對於本港懷抱着航天夢的青年而言,能成為香港首位進入太空的載荷專家,對國家、對香港,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

自從楊利偉2003年乘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返回地球後未幾即獲安排訪港,近20年來,多名航天員都相繼來港進行訪問交流,還有諸如「天地對話」、航天飛行展等特殊活動,可見中央一直關注並期望香港能對國家航天事業有更大的貢獻。香港的發展需要創科,創科的未來在於青少年,希望在今次機會下,能有更多香港青年能不負韶華,勤奮學習,拚搏進取,投身創科,努力譜寫出無愧這個時代的青春華章,讓更多香港智慧閃耀太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