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食 色/重陽糕\判 答

以前的節日先有情、再有物,一個日子一種由來,或鑽到教科書裏去跟古人共情,或眼望江河湖海,以無比摩登自在的方式一一詮釋;現在的節日,枱曆還是翻到那一頁,路數卻變了,更像是以吃銘志,以物載思,先有花樣百出的噱頭,再有不露痕跡商業目的下的人間記憶。

心理學早就說過,人類的記憶最靠不住,會因為主觀傾向而偏頗,甚至刻意過濾、美化、拼接。活了些年歲之後也深有體會,特別是那些被歷史車輪鐫刻下的日子,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總能看到特有的標誌性模樣。無論褒貶,每一次的「更新換代」也確實不復當年,每一回似是而非的紀念,也都好像無形中丟掉了點什麼。

如今的我們,因為糉子而記得端午,因為月餅而不忘中秋。少有人意識到這個跟寒露前後腳到來的重陽,也曾在秋水長天中吟誦夢想,在歲月漫長裏抵抗暮年風霜。畢竟登高望遠,擺宴敬老,都是古人做的事,數千年時光奔波,別說沒心思遍插茱萸,就連喝杯菊花酒大概都是奢侈。流行於江浙一帶的重陽糕,幾乎也成了稀有物種,年輕人對它知之甚少,只有爺爺奶奶輩,能邊吃邊唸着秋色正好。我腦海中也只剩下小時候的記憶,一塊端莊秀麗的糕點擺出來,挖一下,裏面竟然是滿滿的豆沙板栗蓉,暄軟的糕身溢出糯米香,嵌進去的核桃蜜棗青紅絲,也顯得沒那麼面目可憎了。

可惜跟重陽糕僅有幾次交集,再後來家中老人相繼過世,他們的生活、飲食習慣也被留在了那些年月裏。偶爾在思緒漲潮時,能模糊喚醒重陽糕甜糯溫婉的味道。細細想來,重陽節可真吃虧!甚至沒有一種能讓它長久沿襲下去的方式,明明身邊父母已青春不再,明明自己有天也會雙鬢斑白。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