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十八彎/重陽話養老\關 爾

重陽節來臨,養老話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一則「計劃生育先進縣面臨養老困境」的消息,在網絡平台引發熱議。

江蘇南通如東縣一九六○年代初就率先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此後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已連續二十多年實現人口「負增長」。分析預計,到二○三○年如東六十歲以上人口佔比將達百分之五十七,可謂名副其實的「中國最老縣」。

隨之而來的,是老齡化社會給如東帶來的嚴峻考驗。縣城街上的三輪車夫幾乎清一色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活躍在建築工地和企業工廠之中的,也大多是滿頭白髮的老年人;村莊裏許多土地撂了荒,偶爾看到的農忙場景,也是佝僂着腰的老人在勞作。

如東縣的現在,或許就是二十年後中國的縮影。「銀髮浪潮」席捲之下,要解決勞動力供給收縮與養老需求快速上升的棘手難題,除了加快普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之外,還應想方設法激活低齡健康老人這一人力資源寶庫。

統計預測,二○三五年中國共有四點一五億六十歲及以上老人,其中三點零二億為六十至七十四歲的低齡活力老人。他們當中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較強,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若能為他們提供再就業或參與志願服務的機會,無疑是發揮他們人生價值、推動社區互助養老的有效途徑。

著名的「朝陽大媽」,顯然就是低齡老人參與社區管理的最佳範例。而在廣州,不少社工組織也推出了「電話大使」服務,讓退休不久的初老者通過電話聊天方式,為獨居高齡長者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幾年來,「電話大使」服務高齡老人超過兩千人次,長期處於「關懷飢渴」的老人們得到心理慰藉,也與服務者建立了深厚情誼。對他們來說,老人服務老人的意義在於相互攙扶陪伴,「讓變老這件事多了一分快樂和從容」。

衡量一個社會是否真正發達,老年人的幸福感是重要指標。如何才能從制度上為他們完善保障,從情感上為他們提供支撐,是整個社會亟需高度重視的課題。因為關注老年人,說到底就是關注我們自己的未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