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港事港心/加強愛國教育 提升青年國家認同\陳子遷

早前媒體揭露有餐廳以香港的黑暗歲月和傷痛作為賣點來賺錢,實在令人氣憤。再聯想到英女王早前逝世時,有些人到英國駐港總領館外排隊弔唁,有人表現得如喪考妣,外國反華勢力藉此大做文章,胡說是「反映了港人懷念英殖民統治」云云。雖然這只是極少數人,絕不能代表香港社會,但亦說明了香港的確還有一部分人抱有「戀殖心態」。

以上兩事看來毫不相關,但內裏本質是一樣的。香港要提防這種「戀殖」心態,不可掉以輕心,同時要加強愛國教育,「去殖民化」刻不容緩。

推進「去殖民化」工作

香港回歸以來,港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不斷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一些人拒絕接受現實,妄想可以重回港英管治時期,甚至產生了激進思想不惜透過「攬炒」妄圖達至「港獨」。這些年來,非法「佔中」、修例風波等事件正是反中亂港分子借社會深層次矛盾挑起事端,外國反華媒體乘機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體現。

幸好中央果斷出手,頒布香港國安法及完善特區選舉制度,以標本兼治的舉措,令香港實現了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反中亂港勢力分崩離析,有的鋃鐺入獄,有的落荒而逃,但仍然有一小撮人死心不息,走入地下,利用出版物、社交網站、表演舞台等等,進行形形色色的「軟對抗」,例如「羊村繪本案」就是屬於「軟對抗」的體現。

筆者認為,香港回歸祖國後,一小撮人仍「戀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在教育方面,回歸後沒有落實國民教育,導致一些年輕人缺乏對國家的認知,造成國家和民族認同感不足;其次是反中亂港分子滲透在教育界,屢屢藉着教材或考試題目荼毒學生;還有港英政府在回歸前埋下「地雷」,在不同專業領域培育了不少反中亂港分子及「港獨」分子。至今部分界別中還深深地打着港英時代的烙印,其中教育界和司法界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尤為突出。

在教育界,港英政府推行「去中國化」的教育策略,希望達到香港市民疏離國家而親近英國的目的,亦導致小部分港人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較為淡薄。曾有一段時間港英政府不支持香港學校開設中國歷史課程,一些小學課程完全沒有中國歷史教育,這就淡化了國家和民族觀念。

在司法界和法律界,至今仍保留着佩戴假髮和穿着長袍的英國傳統。而在香港部分成文法例中,還保留着港英時期「女王陛下」或「聯合王國」及「英屬國土」等港英時期字眼。

所幸的是,特區政府已帶頭作出變革,多支紀律部隊已棄用英式步操全面轉用中式步操;法律改革委員會也開始檢討所有成文法例,研究換走類似字眼,兼整合或廢除過時法例。

在維護「一國兩制」和全面準確落實基本法的前提下,破舊立新,「去殖民化」刻不容緩。另一方面,「硬對抗」要打擊,「軟對抗」要規管,特區政府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要有法必依、從嚴執法,全力維護香港來之不易的安寧局面。而香港社會各界都要積極配合,關心關懷青少年發展,推動香港實現更好的發展。

律師、香江聚賢法律專業人才委員會主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