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如是我見/傳統與流行\周軒諾

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並非對立,而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若我們用一雙古代眼去觀察,則大部分傳統文化在剛誕生的時候都是流行文化。

今天我們閱讀的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列子》、《墨子》、《管子》、《韓非子》、《鬼谷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一系列國學經典,在先秦難道不是流行文化嗎?秦始皇統一天下前,諸國內部盛行的,不正是諸子百家的學說嗎?當時仍未有紙張和印刷術,字都刻在竹簡上,出一部著作極不容易,人群中倘有個書生懂著書立說、開壇授徒,那他已經被老百姓奉若神明了。

兩漢三國時代的文史哲作品如《史記》、《漢書》、《列女傳》、《淮南子》、《子虛賦》、《長門賦》、《短歌行》,以至大唐那些瑰麗的唐詩出爐時,肯定也曾出現過萬人空巷、爭相謄抄的狀況。

相信晏殊、柳永、蘇軾、秦觀、李清照、辛棄疾、陸游這些殿堂級詞人在兩宋時受歡迎的局面,絕對不亞於今天的影視紅星。

同樣地,當三言二拍、四大名著、《聊齋》、《儒林外史》面世時,是多麼的洛陽紙貴啊!小說在明清的瘋魔程度,跟現代人迷戀張愛玲、二月河、三毛、瓊瑤、金庸、古龍等筆下小說的情形是別無二致的。是以凡傳統文化,曾經都屬流行文化。

而流行文化本身亦充斥着大量傳統元素。以華語區為例,內容和主題涉及文史哲的音樂、舞蹈、電影、電視劇、戲劇、漫畫、手遊可謂比比皆是。

舞台劇如《將相和》、《六國大封相》、《霸王別姬》、《茶館》、《萬曆十五年》,全部取材自歷史。另坊間流行的手遊與漫畫,很多都以《三國演義》為藍本。

再說流行曲吧,張德蘭有首歌叫《紅豆相思》,把王維的《相思》當作歌詞唱出來;區瑞強在其作品《客從何處來》裏,獨白出自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許冠傑首本名曲《浪子心聲》裏那膾炙人口的歌詞─「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查實乃出自古籍《增廣賢文》;達明一派那風靡一時的代表作《石頭記》,講的就是《紅樓夢》。至於鄧麗君那首家喻戶曉的《但願人長久》,正正是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黃安那首《新鴛鴦蝴蝶夢》,則滿布着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的影子。

影視劇的歷史色彩就更加顯著,古裝戲多如牛毛,《趙氏孤兒》、《秦頌》、《關雲長》、《夜宴》、《大唐玄奘》、《大話西遊》、《柳如是》、《梅蘭芳》、《甄嬛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長安十二時辰》、《夢華錄》……講的都是中國傳統文化。

由是觀之,流行文化見傳統,傳統文化亦流行,二者關係千絲萬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