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提速、提效、提量\龍眠山

特區政府積極找地建屋,未來十年「熟地」供應量達3200公頃,為「無殼蝸牛」帶來上樓希望,只可惜供應不平衡,頭五年可供的土地較少,存在「頭輕尾重」的現象。有議員建議特區政府加快審批「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增加土地供應。但有官員認為,若審批太快,市民擔心政府「畀人呃」;並表示土地從規劃到變熟地需時四年,故短期內難以增加土地供應。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旨在釋放私人擁有的農地,透過公私合作,增加房屋供應。有關計劃於前年初開始落實,但迄今政府僅收到三份申請,合共可建造約1萬7千多個單位。公私合作容易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這是事實,但若能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的機制,將過程攤到陽光下,接受公眾監督,所謂「官商勾結」的質疑自然會消失。

避免政府「畀人呃」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增加土地供應。除了政府主力發展的棕地,保育價值低的郊野公園邊陲地,不應該是「禁區」。當土地供應的量增加了,與私人地主合作建屋時,就有了平衡的籌碼。大欖郊野公園就有一塊面積達70公頃的邊陲地,適合發展,可提供3萬5千個單位。按照目前的程序,生地變熟地需時四年,但精簡程序後,完全可以提早。

香港是利益多元的社會,凡事都有爭議,要達成共識,困難不小。但只要確定了的事,就要排除萬難去做。如果這也擔心,那也顧慮,只會繼續蹉跎歲月。這些年來,歷屆特區政府都將房屋問題列為重中之重,結果問題仍然未獲解決,教訓深刻。

本屆政府強調施政「以結果為目標」,就是少講口號,多幹實事。具體到拓土建屋,要做到提速、提效、提量,不僅要打破制度上的條條框框,更要打破思想上的條條框框,展現果斷和魄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