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平心而談/內地各大城市搶「95後「人才\經濟學家、澤平宏觀創始人 任澤平

  圖: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各城市搶年輕人才,以促進創新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資源,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隨着中國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前期我們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報告,刻畫總體求職者流動趨勢。本篇聚焦於95後人才,以期探索95後求職者的流動趨勢。

中國有約2.6億95後人口(1995至2009年出生人群,現為13至27歲),勞動年齡的95後人口約2億人(16至27歲),佔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22.7%。智聯招聘有約2.9億個人註冊用戶,月均活躍用戶約4632萬,其中,求職人才中近九成為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22.1%;求職人才中,約52%為16至27歲,即本文所指的95後,當中約一半為跨城求職者。為突出95後人群特徵,本文使用智聯招聘統計的總體及95後人才求職行為數據進行對比,探究95後求職人才特徵及流動趨勢。

從性別看,95後女性求職佔比相對總體更高,今年95後及總體流動人才中女性佔比分別為50%及42%。95後及總體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為50:50及58:42,95後流動人才中女性佔比更高。可見95後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獨立,求職意願較強。

從學歷看,54%的95後流動人才為本科及以上學歷,低於總體的56%。95後流動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為12.9%、33.3%、48.1%、5.7%,本科及以上合計53.8%;總體流動人才各學歷佔比分別為7.1%、37.2%、47.8%、7.8%,本科及以上合計55.7%。

從工資看,95後為職場新人,工資水平低,流動人才中月收入6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佔69.3%,遠高於總體的51.9%。95後及總體流動人才月收入4000元以下佔比分別為37.1%及25.4%,月收入在8000元及以上佔比分別為13.6%及29.6%。95後人才多為職場新人,收入較低,同時低收入會降低工作滿意度和在城市中的歸屬感,從而更傾向跨城求職。

從行業看,95後更多分布在新興行業,其流動人才在IT行業佔比為24%,高於總體的18.7%,而在地產、製造業合計佔比25.1%,明顯低於總體的33.3%。95後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房地產/建築業、生產/加工/製造,分別佔比24%、14%、11.1%,合計佔49.1%;總體求職人才最多的也是這三個行業,合計佔比52%,95後人才行業集中度略低於總體。

京深滬最具吸引力

從95後人才吸引力指數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佛山位居前十。95後年輕人才成長於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生活富足,傾向工作發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選擇就業城市不僅關注薪資,還關注創新環境和文娛產業發展。本文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和每百萬人電影院數量作為外部指標,疊加智聯招聘提供的95後人才流入佔比、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95後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95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四個內部指標,構建95後人才吸引力指數。

從結果看,作為政治、創新、文化中心的北京近兩年排名均位居榜首;深圳位列第二,相比總體人才,深圳對95後年輕人才的吸引力超過上海。根據我們選取的創新指標,深圳在前20強中排名第一,同時深圳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隨着人口承載能力受限,年輕人才在深圳收緊落戶門檻窗口期也將積極搶佔人才高地,創新的產業結構、更低的落戶門檻吸引年輕人到深圳就業;上海、廣州依次為第三、四名;二線城市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佛山躋身前十強,其中蘇州排名相較去年上升了1名,佛山上升了5名,取代鄭州躋身前十,而成都下降了1名。

觀察各分指標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學歷人才方面,一線城市及成都、南京等強二線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滬及長三角城市更有優勢;在創新方面,深圳、蘇州創新活力較強;在文娛方面,旅遊城市拉薩、三亞排名靠前,帶動整體指數排名躋身前50名。

在高學歷人才方面,95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廣州、西安、武漢、天津合計佔比50.5%。北上深作為一線城市對高學歷人才集聚效應明顯,合計佔比24.6%,同時成都、南京、杭州等強二線城市對高學歷人才的集聚效應超過一線城市廣州。成都集聚省內50%以上的本科院校,大學生數量在西南地區靠前,擁有先天人才優勢;南京的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且「寧聚計劃」實施、落戶政策寬鬆,吸引人才;杭州近年加入「搶人」大戰,浙大系企業的「搶人」風頭強勁。

在收入方面,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上海、北京、蘇州、杭州、廣州、寧波、南京、紹興、深圳、無錫,除一線城市外均位於長三角地區,江浙一帶城市居民富足程度高,尤其是蘇州、杭州超過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位列收入三、四名。

在創新方面,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前十的城市是深圳、蘇州、珠海、中山、廣州、南京、無錫、常州、佛山、杭州,其中5城位於廣東省、4城位於江蘇省,粵蘇兩地創新活力較強。

東部地區現淨流入

分地區看,今年95後人才向東部集聚明顯,人才淨流入佔比為17.9%,明顯高於總體求職者的12.9%。從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看,95後流入東部地區佔比為60.4%,略高於總體人才的58.5%;其流出佔比42.4%,低於總體人才的45.6%,東部地區更能留住95後人才;中部地區95後人才流入佔比為18.1%,略低於總體人才的19.4%,流出佔比為26.3%,略高於總體的24.1%,95後人才加快流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95後人才流入流出佔比均高於總體;東北地區95後和總體人才流入佔比分別為3.9%、5.0%,流出佔比分別為7.2%、9.3%,東北地區人才流動性較低。東部地區經濟發達,GDP佔比超過一半,人均產值更高,相對總體,充滿活力和抱負的95後年輕人更傾向經濟活力高、發展潛力大的東部地區。

我們選取95後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作為觀察對象,根據一、二線城市對其劃分。北京的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高出總體3個百分點,主因北京出台畢業生人才引進新政等;95後人才從北京淨流向上海、從廣州淨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戶條件相對寬鬆、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於廣州。

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一線城市北深上廣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4.0%、1.9%、2.3%、0.9%,其中北深上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均高於總體的1.0%、1.4%、2.1%,廣州略低於總體的1.0%,95後人才向一線城市聚集程度基本高於總體;北京對95後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淨流入佔比高出總體3個百分點,2021年7月北京出台《北京市引進畢業生管理辦法》,降低畢業生引進的學歷與年齡門檻,同時實施「計劃單列」政策,清華、北大、復旦等內地7所名校畢業生都有機會直接在北京落戶,有助於北京引進一批高學歷人才。

二線城市中,南京、蘇州對95後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高出總體0.1、0.2個百分點;95後人才更多在長三角、珠三角、川渝經濟帶等城市群內部流動,此外由於武漢地處主要經濟帶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來源地豐富,前十大流入城市來自9個不同省級行政單位。

三大方向強化優勢

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在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多數城市面臨年輕人口萎縮、人口老化問題,近年來各城市加入「搶人大戰」,也是搶年輕人口。95後人才多數是職場新人,年輕且有活力,其流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人口流入可以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增加人才供給、促進創新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擴大消費需求。人口流出會加重老齡化,加重養老負擔,嚴重拖累財政、制約經濟活力。

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決不能是追求各地區經濟總量均衡,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二是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2014年7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500萬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規模。2016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開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等落戶限制。2022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具體涉及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等內容。

三是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合理規劃和引導緊湊連續的多中心城市產業布局,加快現有園區轉型,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優化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加快規劃調整,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總量和結構,分區分級布局公共服務。進一步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推進軌道交通系統制式多元化發展,改善出行效率。未來的城市規劃要尊重人口流動規律,不能車多了限號,人多了往外攆人。規劃編制應以人為本,完善市民參與機制,充分了解市民對城市發展的期待和需求。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