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儲正式成了國王後,這陣子新劇季上畫,觀眾又把注意力放在王室的婚外情和君主制存廢的議題上。一如既往,劇集以男女關係吸引觀眾,讓普通國民的感情元素也能套用於一國儲君和王妃。王妃的不幸是嫁給了一個「制度」,雙重的不幸是丈夫不解溫柔性情木訥。然而關於「制度」如何異化一段貌合神離的戀愛,使這童話式「世紀婚禮」有始無終成了遺憾,卻着墨不多。
類似的「豪門劇」要強化人物的矛盾,方法不外是製造內外衝突。個人與「制度」之爭,乃外在矛盾;個人的取捨兩難乃內在矛盾。內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結合,則必「劇力萬鈞」,「暴露人性的陰暗面」等等。
劇作人抓住了「制度」對王妃的壓力做文章,誇大王朝的非人化體制,正好滿足群眾抗拒「制度」的下意識。可是群眾不明白,自己正好也是「制度」的一部分。他們表態,王室如冷眼看待剛去世的王妃,必有損王室在人民心裏的地位。民眾交了稅,就應聽到王室的悼詞、看見國旗半下,否則這體制要來何用?首相目睹民意,也得向女王建議馬上行動。說穿了,民眾不滿王室,對自己施政也不會分得半點紅利,倒不如游說女王順從民意。女王答應了,小報頭條不忘挖苦,「王室終向首相屈膝」。
其實制度也不外是定期親善訪問、主禮觀禮等,不會包括犧牲個人品格的條款,到莊園打獵也不是強迫性的。王室成員不用「打工」,一切開支由政府撥款和領地收益抵銷,並有足夠投資項目使儲蓄增長,這些常人無法得到的待遇,是否也需一點兒代價來換取?粵諺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舉止有禮言談端正,足為國民典範,也不是難於登天吧?
玫瑰雖美,但帶着尖刺。走入王室行列,許多禁忌就如尖刺,觸碰不得。但只能遠觀玫瑰,確實心癢。要去攀摘,豈知就被一根不起眼的刺弄得皮破流血!
影視甚或傳記,難免繪聲繪影、加鹽添醋,王儲和王妃變得有了血肉,看官們似乎窺察到人性了。但若換個腳本,把兩人置於普通家庭,那種沒有「制度」壓迫下的「人性」展現,陰暗也好、光明也好,就會驟然失去那無處不在的張力,平庸得叫人頻打呵欠。
說到底,那是我們毫無自知之明的錯覺。每個人某程度上都是「制度」的建造者,由小家庭到悠悠數百年的王室。我們喜歡觀看尊貴者受罪,套句亞里士多德的話,不過是一種悲劇意識的轉移,一種內心抑壓的清滌過程。也許到了某一天,王室都變回平民,童話故事消失,不滿他們拿走稅款的人又會若有所失。想到那些帶刺的玫瑰自己也曾參與栽種,何不讓它繼續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