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女承父業/「足秤」才對得住別人

  圖:何太與「利和秤號」。

雀籠師傅陳樂財後繼無人傳承手藝,「利和秤號」的事頭婆何太,耄耋之年,也面臨同樣的處境。店內售賣的傳統秤,已經跟不上現代社會的腳步,淘汰好似一件必然的事。何太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在香港做這一行搵唔到食,又辛苦,莫說其他年輕人,就連我的子女也無人肯接手。而今已經不是賣木桿秤就可維生的時代了。」

「利和秤號」位於今年宣布活化的油麻地果欄旁橫街,是一間已有90年歷史的木桿秤店。而今,油麻地舊區即將展開重建,果欄擬活化,何太為秤店選擇了文明里休憩花園旁的新址,「我提前在這邊坐一坐,讓街坊習慣一下。」

上世紀30年代,何太父親黃源璋自廣州學成歸來,成為做秤師。17歲就在油麻地上海街一間藥材舖的外牆「自立門戶」,身為人女的何太也是少年時就開始學做小秤,於上世紀70年代女承父業,正式接手秤店。

何太一邊看顧着店舖,一邊回應記者問題。她坦言,上世紀50年代是秤店的黃金期,「當時個個都要買秤:賣魚的來買魚秤,街市攤主來買肉秤,藥材舖來買藥秤……」然而待到上世紀70年代後,市面上的度量工具不斷推陳出新,出現了彈簧磅、指針磅、電子磅等。

訪問間,有顧客前來店舖為其做中醫師的母親買秤,何太反覆強調足秤,「秤是『足秤』,才能對得住別人,也對得住自己。」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