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讀經典˙學名句/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

唐朝(618-907)二百九十年間,為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詩壇上雲蒸霞蔚,名家輩出。清代康熙(1662-1722)年間編纂的《全唐詩》,收錄二千二百多詩人的作品四萬八千餘首,再加《全唐詩補選》、《補全唐詩》、《全唐詩續補遺》,以及敦煌殘卷所存的,數量多達五萬首。卷帙浩繁,自然誦讀不易,所以在唐天寶(742-755)年間開始,就不斷有人為唐詩進行選編。據孫琴安(1949- )《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無錫孫洙(1711-1778)號蘅塘退士所輯七十七位詩人三百一十首的《唐詩三百首》了。

古今詩法  盡在其中

三百一十首詩比之五萬首作品固然是極少數,選出來的作品是否能反映、照顧全局,自然有待商榷。但整體而論,選材都是上好作品。這些詩,時間上縱貫四唐,而以盛唐、中唐為主,佔總數百分之七十以上。內容上,寫事則唐代社會生活(如杜甫《兵車行》、張祜《集靈臺二首》),具見梗概;寫景則大至名川(如王維《漢江臨眺》)、大嶽(如杜甫《望嶽》),雄邊(如李頎《古從軍行》)、雪海(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小至山居(如常建《宿王昌齡隱居》)、驛樓(如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孤樹(如杜甫《古柏行》)、閒琴(如李頎《琴歌》),都形象鮮明;寫情則喜(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樂(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悲(如元稹《遣悲懷三首》)、哀(如李商隱《錦瑟》)、怨(如杜荀鶴《春宮怨》)、恨(如白居易《長恨歌》),以至懷古(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傷今(如杜甫《春望》),無不細緻言傳;寫理則開學養正,啟導人生(如王維《酬張少府》、孟郊《遊子吟》),最足影響後代,彰示來世。風格上包含婉曲含蓄(如朱慶餘《閨意(近試上張水部)》)、流麗清新(如李白《長幹行》)、幽深淡遠(如邱為《尋西山隱者不遇》)、質樸流暢(如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豪放剛健(如祖詠《望薊門》)、慷慨激昂(如高適《燕歌行》),以至於輕艷纖穠(如李商隱《為有》)等多種。作法上有法度森嚴的(如杜甫《登高》),有似散實嚴的(如僧皎然《尋陸鴻漸不遇》),有不可捉摸的(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有似無法而法在其中的(如李益《江南曲》),讀者如能旁通搜索,舉一反三,則古今詩法,盡在其中矣。

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令人情靈搖盪,在不自覺間提升自我。三百多首唐詩自有本身懾人的藝術力量,讀者由欣賞而感悟而改善氣質,可說其妙無窮。

童蒙者亦得與聞香氣

前人說讀《論語》讀得一章便得一章,讀得一句便得一句,其實,讀唐詩也如是——只要口誦心惟,有所體悟,讀得一首便得一首,其妙處如入園圃,才高者固可含英咀華,童蒙者亦得與聞香氣,掇拾花草。

詩是最精煉的語言,一首短短的絕句,也有起承轉合之妙(例如王昌齡《閨怨》),更何況是長篇巨製的古體(例如李白《將進酒》、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白居易《長恨歌》等),那些總合分述、伏筆照應、記敘中抒情、抒情中說理等等的手法,無不可轉到其他文學創作上。

三百首的題材是那樣廣泛,無論是反映政治矛盾(如李白《蜀道難》、杜甫《麗人行》)、邊塞軍事(如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張喬《書邊事》)、宮閨婦怨(如薛逢《宮詞》、金昌緒《春怨》)、隱逸生活(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酬酢應制(如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劉長卿《送上人》)、宦海升沉(如駱賓王《在獄詠蟬》、李頎《送陳章甫》)等,詩人的觸覺都非常敏銳而深刻。讀者如能逐步細讀全書,重組每首詩聚焦的圖像與情感,自然能加深對唐代文化與社會面貌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斷加深,才談得上真正熱愛祖國、熱愛傳統。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教育局中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專責委員會(加強中國文學及文化)主席 招祥麒博士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