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灣區聽雨/自行車友好城市\黎 園

這幾年,生活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都市興起戶外運動風,重新帶火了騎行。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擁有濃厚的騎行氛圍。在城市裏騎自行車,最心慌的莫過於缺少騎行道路配套,現在這種擔憂可以逐漸減少了。

家在深圳,最近出門,驀然發現很多熟悉的道路最兩邊畫上了約一米多寬的藍色實線,貼近馬路中央的一邊設了路側護欄,這是自行車專用通道,不時有騎車的路人悠閒地踩着自行車一閃而過。翻看本地媒體報道,得知這是深圳打造「慢行交通友好城市」的具體舉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自行車在深圳還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隨着城市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更多的小汽車湧上街頭,在快速機動化的浪潮中,由於空間資源緊張,原本的自行車道被取消,深圳城市中心區幾乎不見自行車的身影。但近年來深圳地鐵建設快速發展,地鐵接駁需求增長,特別是共享自行車的迅猛發展,加之休閒健身需求不斷增加,自行車交通正在快速回歸城市。

把自行車道歸還於民變得非常迫切,順應形勢,深圳提出了建設「自行車友好城市」的方案,倡導綠色出行,還專門編制了自行車交通發展規劃,明確自行車交通發展定位,即自行車交通是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

隨着城市自行車道不斷地變長,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騎行大軍。有一個統計數字,截至目前,深圳共享單車投放量四十二萬輛,註冊用戶二千多萬人,累計騎行量近三億人次,日均騎車量較新冠肺炎疫情前提升約一點五倍。還有一個顯著趨勢是,「軌道+騎行」的出行方式被熱捧。

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不僅要看馬路有多寬,也要關注步道有多長,是否有自行車道。「友好」,意味着社會既能提供普惠性的、高品質的公共服務,也能提供和滿足部分小眾、個性化的需求。希望「自行車友好城市」不負「友好」二字。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