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 園/「小人書」不「小」\蓬 山

京城周末逛舊貨市場,偶然發現一本舊連環畫《邊防線上》,一番砍價,三十塊錢拿下。這是半個世紀前,在江西插隊的陳丹青畫的第一本連環畫。以前看過翻拍的電子版。這次意外邂逅,算是「撿漏兒」。

若不了解背景,初看《邊防線上》,很難將其與陳丹青這位油畫大家聯繫起來。這本書創作於一九七三年,與那個年代的其他作品一樣,人物形象、姿態、表情都未免略顯概念化。然每一幅圖的布局結構,都可看出作者的審美表達。

陳丹青曾說過:「我一直以為四九年後中國最了不起的繪畫既不是國畫,也不是油畫,而是連環畫。」筆者對此十分同意,但又覺得不夠準確。嚴格來說,連環畫與國畫、油畫不是並列關係,連環畫是一種載體,國畫、油畫、水彩以及鋼筆、炭筆等各種畫法的都有。

改革開放前,美術教育的培養方向是為大眾服務,宣傳畫、年畫、連環畫成為了主流表現形式。而連環畫選材範圍是其中最廣泛的,便成了很多畫家「避難」的港灣。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連環畫進入鼎盛時期,幾乎所有中外名著都有相應的連環畫。筆者至今記得,兒時與鄰居家互通有無,看了全套的《聊齋》《水滸》,也不求甚解亂翻了《哥倫布》《巴黎聖母院》。

連環畫,俗稱「小人書」,其實並不是只給兒童看。有些連環畫堪稱每一頁都是藝術品。像劉繼卣工筆重彩《武松打虎》,黃雲松鋼筆畫《神秘島》,陳逸飛油畫《魯迅在上海》,王叔暉工筆白描《西廂記》。可惜,隨着市場大潮的奔湧,費時費力的連環畫,逐漸沒落。如今有時看到兒童手裏的一些電腦卡通片,形象呆板,創作者既無藝術功底,亦缺乏潛心創作的工匠精神,心中未免學九斤老太,哀嘆一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