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解析·生活與社會/提升就業競爭力\香港未來教育協會評論部總監 王偉傑

根據政府最新的統計數據,失業率回落至3.7%,失業人口也降到不足13.9萬人。然而,最新季度的15至24歲青年失業率仍高居10.7%,15至19歲的青少年失業率更高達13.4%。究竟年輕人應如何提升就業競爭力,才能名副其實成為「未來的主人翁」呢?

輟學少年乏人生目標 將興趣轉為生涯動力

找出問題的癥結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究竟是什麼因素令我們的青少年在職場上處處碰壁呢?以15至19歲的青少年為例,他們當中有不少是無心向學的輟學少年。離開校園後,他們或可短期投身在快餐店或零售店等門檻甚低的工作,但機械式的運作及不甚吸引的薪酬能否把他們留下?在失學及失業的雙重夾擊下,這批本來已經是自我形象低落的青少年對人生更缺乏方向及目標,成為不少人口中「這些機會不屬於我」的「阿源」。針對這類對象,可先發掘他們的興趣並將其發展為短期目標,以將他們的興趣轉化為生涯發展的動力。當年的阿源早已「走出隱蔽」,現在香港大學任職圖書館管理員,更跟相識8年的女朋友共諧連理,不失為雙失少年的一個勵進故事。由此可見,即使學歷不高的輟學青少年,只要訂下清晰目標,繼而不斷裝備自己,也可成為未來的社會棟樑。

另一邊廂,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早已街知巷聞,專上學歷不再是社會向上流的叩門磚。政府發表的《2016年貧窮情況報告》顯示,擁有大學學位的在職貧窮人口竟高達1.7萬人。另一份研究更指出,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等大專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在1995至2015年間跌幅高達17.4%,以至於他們在2010年的收入中位數與高中學歷勞工幾近相同。這些令人絕望的數據令不少中學生不再以考入大學為終極目標,因為寒窗苦讀後跟中學畢業的薪酬竟相差無幾!

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掌未來技能職場突圍而出

歸根究柢,本港產業結構單一,除了工程、金融、醫科等專業學系的畢業生前途較有保障外,人文及純理等學科的相關職位空缺仍十分缺乏。在大學期間接受這類學科教育的大學生在畢業後難以找到跟本科匹配的工作,最終只能流向普通文員、銷售等崗位,成為不少大學生難以向上流的關鍵。誠然,大學不僅是鍛煉職業技能的集中營,但大學生也應未雨綢繆,在讀大學期間學習電腦編程技巧、提升解難能力,培養堅毅、抗壓及變通等求生技能。掌握了這些未來必備的工作技能後,才能在沒有考獲專業資格下仍獲企業垂青,在僧多粥少的求職市場中突圍而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有別於如溫室般的校園,職場從來都是拚個死去活來的鬥獸場。與其埋怨沒法改變的環境因素,年輕人更應洞悉未來發展的趨勢,在求學階段已開始學習將來能大派用場的技能,務求畢業後能在職場上早着先機。

思考問題:

1. 除了文章所述外,你認為在中學時段可培訓什麼未來的技能?。(提示:可從語言能力、邏輯思維及分析數據等技能考慮)

2. 你認為有什麼關鍵因素能助你在職場上取勝?(提示:可從建立人際網絡、勇於承擔責任及不斷學習進修等方向考慮)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