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什錦/從「頭牌」到「龍套」\姚文冬

即使不熟悉京劇的人,對「頭牌」、「龍套」這些名詞,也會略有耳聞吧。這是京劇班社「名角制」結構的產物。

所謂「名角制」,就是名角挑班掛「頭牌」,負責班社的組織、運營,「頭牌」是班社的核心、是一齣戲的主演,不但藝高一籌,還負責一眾人的稻粱。比如在扶風社,馬連良就是「頭牌」。

若將這種結構喻為金字塔,「頭牌」就是塔尖,往下,還有「二牌」、「三牌」,與「頭牌」同屬頭路演員,但卻是為「頭牌」搭戲的;再往下,就是二路、三路演員,分別扮演重要配角、次要配角。最後才是「龍套」。

「頭牌」必是名角,但名角不一定都能掛「頭牌」。

同是京劇大師,奚嘯伯搭梅蘭芳的承華社唱戲,掛「二牌」。他用心研究梅先生的需要,極盡「挎刀保駕」的本分,故而,梅先生極表滿意,願意同他合演。

侯喜瑞亦屬大師級人物,是花臉行當的侯派創始人。但他一直搭班唱戲,大多演小角色。在程硯秋的《荒山淚》中,他扮演一名軍官,別說「二牌」,連二路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三路角色。但各戲班爭相聘請,只因他的表演有綠葉襯紅花之妙。

可見,能掛「頭牌」實屬不易;非「頭牌」者,也非平庸之輩。

「跑龍套」一詞,早就被社會化了。在班社裏,「龍套」處於金字塔底層,扮演兵士夫役等隨從或群眾演員,在台上起的是烘托聲勢的作用。「龍套」論「堂」,四人為一堂,根據舞台氛圍需要,有時出一堂,有時出兩堂。「龍套」要麼站着一動不動,要麼走一圈就下去了,還常常一言不發。如此看,「龍套」距離「頭牌」最遠。

由此可見,「頭牌」分量最重,以下各路亦是輕重恰當,由是,構成了一齣完美的大戲。

「頭牌」也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秋聲社演《四郎探母》,程硯秋就讓「二牌」老生王少樓主演楊四郎,掛「頭牌」,他甘為王少樓配演鐵鏡公主,倒成了「二牌」。所以梨園行認為,程先生這樣的捧法,王少樓自然會死心塌地為他唱二牌老生了。而佼佼者總有掛「頭牌」的機會,奚嘯伯在梅蘭芳的提攜下藝事益精,自組忠信社,名聲大振,並成為「四大鬚生」之一。

「頭牌」與「龍套」之間的二路、三路,似乎地位低、戲份少,但不可以此輕賤之,若沒有他們,「頭牌」恐怕只能唱獨角戲了吧。況且「名角制」雖等級森嚴,但還有個特點,便是組織鬆散,二路、三路演員,因為配角演得好,也常常會被別的班社聘請去,藝術發展與謀生之路反而更加寬泛。「龍套」也一樣,馬連良創立扶風社時,不僅吸引大量名角加入,就連普通的龍套演員也願意接納,可見「龍套」亦是不可或缺。

延伸到藝術之外,一個組織,無論是單位、團體,還是公司,其實都有「名角制」的輪廓,從領導者、業務骨幹、普通員工,一層層下來,分工明確、各盡所能,使這個組織充滿生命力。而且,在任何一個組織裏,似乎都有侯喜瑞式的人物,在某個專業領域拔尖,卻扮演着一個小角色。你的單位裏,是否有這樣的人呢?

在「社會名角制」結構裏,不妨按圖索驥,尋找自己吧,看自己處於什麼位置、屬於哪一路?「頭牌」鳳毛麟角,甚至是唯一,那麼,你是二路、三路,還是「龍套」呢?或許,多數人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竟是一個「龍套」!但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