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藝中年/《回家》\輕 羽

出生時我住在旺角的舊唐樓板間房,接着在小學四年級搬到觀塘區的鯉魚門道邨,該屋邨總共只有七座樓宇,每座七層高,住戶沒有獨立洗手間,每兩戶共用一個位於走廊而有門鎖的洗手間。小學至中學時期,我都在該屋邨成長,那已經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在觀塘區就讀中學,那年頭身邊的同學大多住在周邊的公共屋邨,年少的我沒有什麼自卑感覺。中學時期,有一位同學住在彩虹邨,卻令我好生羨慕。首先,從學校去彩虹邨需要乘坐地鐵,雖然只是相距幾個車站,但感覺就像去了其他地區似的。那時曾到訪該同學的家,面積很大(也許因為我們的年紀太小),有獨立廚廁,我們幾個同學可以在其露台打開一張四人摺枱聊天、打紙牌。友人的父親下班回家,見到我們有些不悅,於是我們便將摺枱搬到走廊,升降機附近有一個寬敞空間,再多放幾張摺枱亦不覺擠迫。

雖然我不住在彩虹邨,但也覺得那裏有一種「家」的感覺。

前陣子觀賞電視資訊節目《回家》,看着影視藝人謝君豪重返他在彩虹邨的老家,不期然令我勾起自己的回憶。謝君豪在節目裏介紹邨內的鐘錶店、茶餐廳、雜貨店,他更在老酒家重遇小學同學,與對方一起尋回童年記趣。直到現在,彩虹邨仍然屹立在東九龍,樓宇外牆的彩虹顏色,依然是屋邨標誌式印記,能夠吸引遊人專程到來拍照「打卡」。雖然相比其他新型屋邨,彩虹邨亦難逃老化的命運,可是屋邨仍保存着濃厚的人情味,實在難得。

事實上,全港現在大約有二百多萬人住在政府興建或資助的公共房屋,當中有些新式公屋的居住環境,甚至可以媲美私人居所。市民的生活條件能夠逐漸改善,社會便能邁向和諧以至共同富裕。一些老化的屋邨,只要我們細心修飾,耐心保養,家的感覺便可長長久久。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