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引入醫護外援 維護病人權益

公共醫療系統長期人手不足的老大難問題可望得到紓緩。特區政府建議修訂《護士註冊條例》,多管齊下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同時研究修訂《牙醫註冊條例》,要求合資格醫護人員需要在公營醫院服務一定年期,並引入合資格非本地牙醫。有關舉措呼應了民意訴求,直擊民生難點、痛點,體現了政府推動醫療改革、打破利益藩籬的擔當和勇氣。

本港人口老化加速,香港公立醫院人手荒問題愈演愈烈,早有「十個茶煲七個蓋」之謂。儘管特區政府近年增加了相關學位和培訓名額,但仍然與實際需求嚴重脫節。過去三年新冠疫情肆虐,公共醫療壓力沉重,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雪上加霜。有統計顯示,本港每名護士需照顧10名以上的病人,遠高於國際標準1對6的比例,而壓力過大導致更多人手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損害的是病人利益。急症室總是大排長龍,專科門診排位經年累月,不少手術被迫推延,早已引起怨言。

護士荒並非香港獨有現象,許多發達國家包括澳洲、英國等都在搶護士,並將目光瞄準了香港。香港護士流失加速是不爭的事實,這顯然不是單靠加薪加福利就可以紓緩的,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加大力度引入外援,是正確之舉。正如有病人權益組織表示,公營和私營機構護士人手都出現短缺,部分醫院甚至連病床或手術服務都受影響,引入非本地護士有迫切性。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也歡迎政府的建議,認為現時政府津助或合約等院舍很難聘請護士,希望在引入外援、滿足公營醫療體系的需要後,剩餘名額可流向院舍。

引入外援當然要唯才是舉,不論出處,而且在全球爭搶護士的情況下,香港的引援條件不能太苛刻,否則只會為淵驅魚,事倍功半。政府建議在特別註冊下,非本地培訓護士如在一間或多間指明機構全職受僱一定年期,並獲確認表現滿意及稱職,就有資格在香港正式註冊,毋須參加執業考試,有其合理性,也得到病人組織、業界人士和民意的支持。

事實上,在指定醫療機構工作一定年期且稱職者,都是有經驗人士,只要願意來香港,香港沒有理由不張開雙臂歡迎。大家都記得,在香港疫情最緊張的時候,內地曾派護士南下馳援,當時不少人擔心內地護士職業水準不足,也顧慮他們與病人、本地同行的語言溝通問題,結果卻發現,這些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內地護士和本港護士合作無間,溝通無礙,專業水平完全合格,得到本港同行及病人的高度認同。內地護士完成馳援使命返回內地時,大批市民前往送別,這足以說明一切。

除了引入護士外援,特區政府也有意引入牙醫外援,並建議牙醫畢業生實習一年後才能正式註冊,本地培訓的非專科牙醫須在指定機構服務兩年。培養牙醫費用不菲,與一般醫科生相當,醫科生畢業後必須實習一年才能註冊,且須先在公立醫院服務,回饋社會。今後對牙醫一視同仁,再合理不過。

醫療問題是香港深層次問題之一,香港必須「內求」與「外援」並舉才能解決問題,這是最淺顯的道理,可惜過去因為種種掣肘而難以推動。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醫療改革動真格,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讓市民看到了希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