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談文論藝/奧斯卡與「三大」電影節\嘉妍

楊紫瓊拿下奧斯卡「影后」,地位水漲船高。關於她在華人演員中的位置的討論又甚囂塵上。有流量頗大的自媒體製圖華人女演員金字塔,將楊紫瓊放在頂端,其下是鞏俐與張曼玉,再下面是章子怡,引發部分電影愛好者不滿,繼而開始討論奧斯卡與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含金量。

文無第一,都是影史留名的華人演員,一定要分出一二三並不科學。不過奧斯卡與「三大」誰的含金量更高,確是個有意思的問題。

在十幾二十年前,如果提問這個問題,大概會得到一個異口同聲的答案:奧斯卡。那時候荷里活的影響力空前,奧斯卡是每年全球觀眾最關注的娛樂盛會之一,即便是已經拿到康城金棕櫚、柏林金熊、威尼斯金獅獎的導演,談起未來,還都有一個「衝奧」的夢想。這個「奧」,不是奧林匹克的奧,而是美國奧斯卡的奧。

那時候每談陳凱歌《霸王別姬》,鎩羽奧斯卡是一定會提的一樁憾事,而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當年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是引得全球華人的關注。

從何時開始,奧斯卡被「祛魅」了呢?奧斯卡曾經的強勢,得益於荷里活霸佔了全球主要的商業電影發行渠道,在依靠電影院和DVD才能看到電影的歲月裏,很多人對外國電影的理解幾乎就等同於荷里活。而伴隨互聯網的發展、多元主義的盛行,大家開始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在美元和票房之外的世界,有那麼多在電影思想性和藝術性上不僅不輸,甚至遠遠超過荷里活的電影,那裏有更加豐富、真實的世界。

另一方面,從華語電影本身而言,伴隨自身的逐漸強大,對荷里活「朝聖」的心態漸漸降低,電影人和影迷開始更加重視那些能夠讓全球電影同台競技的舞台,而非一個只能講英文的美國遊戲。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