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火星上的虎度門》 穿越時空的聲光之旅

  圖:《火星上的虎度門》綵排現場。

正值香港藝術節舉辦期間,香港中樂團於今明兩日在大會堂音樂廳舉辦《火星上的虎度門》音樂會。這是香港中樂團特別委約作曲家伍敬彬為樂團度身打造一場穿越時空的聲光之旅。音樂會將以粵劇音樂和頗具科技感的舞台特效相結合,引領觀眾重溫百年來粵樂文化曾到訪過的不同音樂場景。\大公報記者 顏 琨

這次音樂會的靈感來自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的經歷,在和伍敬彬溝通之後確定下最終的概念。在閻惠昌看來,多元、兼容是嶺南文化的特色,廣東音樂作為嶺南文化的中流砥柱,更是「海納百川」。「樂曲不是源自本地,樂器更是來自西方,但粵劇樂師卻能把它們本地化以適應粵劇的藝術需求,只要用廣東的語言填上歌詞,全世界的音樂都可以是廣東音樂。」

在伍敬彬看來,在多媒體、跨媒體創作流行的當下,在已有的傳統作品基礎上進行創新有着不一樣的挑戰。為此,伍敬彬挑選了對香港觀眾來說最為熟悉,亦是最能代表廣東音樂特色的戲曲進行編排。

重溫歷史性時刻

這一次的改編,伍敬彬希望能夠通過多角度的方式讓觀眾了解曲子的背景。「我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大的,每天爸媽都會放戲曲聽,哪怕是不喜歡戲曲的人也都會唱幾句。我希望在聽音樂會的過程中,可以帶着觀眾去到粵曲歷史中頗具意義的日子裏。」90分鐘的音樂會中,觀眾可以回憶起電視還未普及的年代,在戲棚中聽曲消遣的日子;1962年香港大會堂開幕的日子;1972年在電視台播出賑災義演籌款節目《胡不歸之慰妻》的日子;1977年香港中樂團舉辦創團音樂會的日子。

以傳統粵曲作為音樂會的主題,需要將傳統的表現方式移植到90人的樂隊中。伍敬彬坦言,這個過程並不輕鬆。「我進行了很多『鬼斧神工』的創作,每一首曲子都有進行跨樂種的編排。例如,這一次演繹《帝女花》的配置可以說是『交響樂團式』的中樂,突顯出有情人殉情的悲愴動人。其中還運用了環保革胡,它的旋律有『說書人』的意味。」

伍敬彬和香港中樂團合作多年。他表示,「很感謝香港中樂團多年的栽培,每一次的委約對我來說都是鍛煉機會。」閻惠昌亦表示,作曲家伍敬彬與樂團合作多年,他於2019年為樂團創作《下一站月球》,糅合了中西音樂文化中對月球的嚮往及祝福,來了一場中西文化「大兜亂」。這一次,伍敬彬再次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帶觀眾「回到過去」到樂團創團音樂會,亦帶觀眾「穿越未來」到火星中國太空站,各種異想天開的想法,配合粵劇演唱及舞台科技,呈現在音樂廳空間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