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財經分析/伯南克也解不開的金融困局\李靈修

猶記得去年10月頒發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前聯儲主席伯南克憑藉「大蕭條始於銀行倒閉」的論文摘得桂冠。而現任的聯儲官員正在踐行這一研究成果:官方出面為硅谷銀行兜底,防止擠提風險的擴大化。

硅谷暴雷容易讓人聯想到雷曼時刻,但回顧美國金融史,銀行倒閉潮其實屢見不鮮。特別是1907年爆發的金融恐慌,信託公司與商業銀行也曾出現連鎖性擠兌。

危機過後,政府反思應當成立一個中央決策機構對金融行業進行監管,美聯儲由此應運而生。

但誰料到,本來用於防風險的監管機構,如今成為了製造風險的始作俑者。

單看硅谷銀行的案例,其自身的確存在客戶結構單一、對沖機制缺失、經營模式激進等諸多問題,但其持有的主要資產──美國國債與抵押支持債券(MBS)被公認為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如今卻化身為暴雷導火索。也因此,市場懷疑硅谷銀行只是「廚房裏出現的第一隻蟑螂」,其他銀行暴露風險只是時間問題。

筆者曾撰文《金融市場「借短買長」再難造富》(見2月19日A11)指出,四十年來每逢經濟下行,聯儲就會降息救市。久而久之,投資者形成慣性思維,衰退周期只要做對一件事就能發財:借更多的錢、加更高的槓桿。毫不誇張的說,全球市場都在與美聯儲做心理博弈。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美國政府為激活需求注入大規模流動性,加之市場熱炒在線經濟,科網股估值水漲船高。這些企業又恰是硅谷銀行的主要客戶,造成該行存款從2019年底的618億美元,一路飆升至2022年一季度的1981億美元,膨脹三倍有餘。硅谷銀行手握天量資金,大幅購入債券已是最穩妥選擇。

但美聯儲長期堅持「通脹暫時論」,錯過收水最佳窗口期,鮑威爾直到前年底才鬆口承認誤判,轉而激進加息「趕進度」。此舉如同高鐵全速掉頭,乘客焉有不被甩飛之理?

硅谷銀行就是被甩出車廂的乘客之一。市場利率上升後,不僅手中的債券大幅減值,而且主要客戶(科網企業)估值收縮、爭相裁員,不斷提取賬戶上的存款,這又加重了銀行的資金壓力。

如今市場又開始憧憬美聯儲放水救市,但這次通脹數據極為頑固,稍有不慎即會失控。收水,大蕭條的教訓警鐘長鳴;放水,大滯脹的風險近在咫尺。美聯儲貨幣政策陷入兩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