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人與事/魚餅肉餅魚骨香\霍無非

粵菜多清蒸,講究清淡嫩滑,原汁原味,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饈餚。

我的舅婆是江蘇鎮江人,一位勤儉度日,聰明能幹的家庭婦女,她和表舅與我們家一起生活在廣州,做得一手好菜,不僅是淮揚菜,就是粵菜也得心應手。票證年代,物品有限,家裏人口多,長輩叮囑我們要「看菜吃飯」,別搶着夾菜,這使得舅婆要精打細算,以有限的食材變換花樣,供全家之需。她做的菜,印象最深的是魚餅肉餅魚骨菜。

先說魚。珠三角一帶的塘涌盛產土鯪魚,廣州人省略一個字,稱之鯪魚。這種「土著」頭小脊寬尾長,肉質細嫩鮮美,但小刺多,食用時容易卡喉。舅婆有辦法,拾掇去鱗,在魚身兩邊細密地割劃刀花,能割斷大部分魚刺,明顯減少卡喉的困擾,無論是清蒸乾煎,吃時用舌尖就可挑出斷刺。但舅婆不全是這樣烹飪,不時來個「一魚二吃」:剔起魚肉,剁成泥,挑出小刺,放生油、生抽、生粉、葱末等調料拌勻,入鍋用文火煎至金黃的餅狀。魚餅上案,還吱吱冒着油,切成條,放起來,炒素時放幾條,整盤菜鮮甜無比,可以配好幾餐呢。有時舅婆切罷魚餅,見我們一副饞貓樣,一人給一小條:小鬼,解解饞吧。

魚骨架也別棄。肉剔去做了魚餅,骨與骨之間還連着肉,魚頭、魚尾、骨髓都是貌不起眼,食之味佳的好東西,心靈手巧的舅婆一樣可用來做菜。我覺得,魚骨架與沙田柚同烹最好。把剝去果肉的沙田柚表皮用燒熱的烙頭烙去,清水浸泡半日,刮淨殘留的焦皮,洗淨瀝乾切塊。柚皮吸油,油要放足,柚皮翻炒後放鹽和生抽老抽,置入煎過的魚骨架,加水上蓋,讓柚皮充分吸收油和魚鮮,撒下葱末,咕嚕片刻,化腐朽為神奇的鯪魚骨燜柚皮上桌了。柚皮入口,鬆軟多汁,果魚味濃。嚼着滿是魚汁的柚皮,吸着魚頭的腦髓,啃着焦脆的魚尾,這一刻鮮香無比。舅婆還教我們一節節咬斷骨架,齒尖拉出一根雪白的骨筋,也是興致盎然,算是把魚吃到極致了。物稀為貴,敝帚自珍,這一款近乎失傳的嶺南魚骨菜,得以重見天日。

再說肉。印象中,舅婆從不買精肉,首選半肥瘦的豬肉,她特別推崇豬頭肉、五花肉,對人說,這些肉肥而不膩,能補油水。把這個理念落到烹製肉餅上,就是肉要肥三分才好。那時候,市面上沒有絞肉機,蒸肉餅的肉餡全靠手工剁,舅婆以瘦弱的身軀,在砧板上當當當剁餡。她有個竅門:握刀的手腕放鬆,使腕力剁,省力快速;反之揮臂剁,既費勁又剁得慢,弄出的聲響還大。這個法子傳給共用一個廚房做飯的阿嬸阿姨,大家都說好。紅中透白的餡剁好了,放生油、生抽,加少許生粉沙沙拌勻,使之不易散,肉餡上放幾粒豆豉提鮮,再加若干荸薺塊或烏欖角添味,水沸入鍋武火蒸五六分鐘,一盤寓意「蒸蒸日上」的豆豉肉餅就成了,掀蓋噴香,入口滑嫩,不柴不膩,毋須其他菜,碗中飯精光。

如今菜市場有現成調味的魚蓉豬肉餡賣,十分方便,由於是機絞的,且澱粉放多了,口感不及手工製作的好吃。所以,過年過節,我家烹製魚餅肉餅魚骨少不了,這款「傳家菜」基本延用已故舅婆的老法,由母親擔當「大廚」。遺憾的是,這門廚藝我沒學精,是個「半拉子」,但物盡其用,不事浪費的家風得以繼承。唯一改變的是,如今食材豐富了,「多吃菜,少吃飯」替代了「看菜吃飯」的過去式。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