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灣區動力/「灣區標準」登場 融合發展 接軌國際

  圖:灣區標準 看得見、摸得着

6日,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聞發布會在廣州舉行,首次介紹了「灣區標準」。廣東省市場監管局一級巡視員張文獻表示,標準是規則對接的重要載體,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攜手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通過「標準」助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高質量發展,與國際接軌。

目前,共有110項標準納入「灣區標準」清單,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當中有58項標準是由港澳相關機構作為牽頭單位或共同牽頭單位。\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每一項標準都源於灣區共同發展需求,由粵港澳三地技術實力較強、影響力較大的社會團體、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研製,科學性、適用性較強。」張文獻回答大公報提問時表示,這些單位包括香港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香港機電工程署、香港消委會、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市政署、澳門飲食業工會等。另外,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技術審評中心等4家國家級標準化研究機構還參與進行嚴格的技術審查。

預製粵菜標準化 家鄉味有保證

「灣區標準」中,近期以預製菜尤為熱門。不少粵港澳企業聯手申請粵菜的「灣區標準」。港人熟悉的咕嚕肉、鹽焗清遠雞等預製菜都已經有了「灣區標準」。「灣區標準」試點下的咕嚕肉,復熱後的還原度可達90%。廣州酒家利口福研發中心經理助理方嘉沁告訴記者:「我們對豬肉的品質、新鮮度、農殘藥殘等,都有全套的標準化檢測機制。」他認為,同樣的原料、同樣的生產流程、同樣的製作流程,實現全產業鏈標準化,才能成就同一種家鄉味。

記者了解到,在物流領域,也有多個機構聯手申報「灣區標準」,如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牽頭組織20餘家參研單位聯合攻關「橋島隧智能運維數據標準體系」,直接服務於灣區基建運維技術升級。

張文獻表示,一方面粵港澳三地共建共用共享「灣區標準」,用標準這個世界通用語言,推進規則對接、機制銜接,以標準的「軟聯通」推動實現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灣區標準」有效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張文獻說,將大灣區重要科技創新成果融入「灣區標準」,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國際標準互認 推進制度型開放

張文獻透露,下一步將拓寬「灣區標準」清單,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研製或採信更多高質量「灣區標準」。另外進一步推進「灣區標準」產業化國際化。還將探索「灣區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或互認路徑,提升「灣區標準」的認可度和影響力,以「灣區標準」帶動大灣區裝備、產品、技術和服務走出去,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香港聯泰集團行政總裁陳亨利認為,廣東省相關工作組現正推動食品和預製菜「灣區標準」的建立,使同一個標準適用於大灣區的廣東省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希望灣區標準可以盡早落實到更多產品,讓各種美食可以更方便運往各城市。」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