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之初即推出首份《香港創新科技藍圖》,並專門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進程,為香港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能。4月13日,在2023數字經濟峰會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致辭時表示,數字科技創新已成為全世界的新常態,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將撥款逾7億港元加快數字經濟發展,並撥款超90億港元推出一系列科創舉措。
伏羲智庫創始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原主任李曉東教授建言,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具有「兩制」的獨特優勢,可向中央政府在數字產業化方面申請特殊政策支持,先行先試,推動香港數字產業的發展,打造成充分利用特區的概念、擁有比內地更優厚政策,又能充分融入到國際市場的「數據特區」,高質量加工數據,連通內地國際。\大公報記者 孫 志
李曉東分析指,一談到數字經濟會有很多誤區,本質上,數字經濟屬於經濟的數字化形態,因為香港依託於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所形成的金融業優勢以及服務業等,此領域的經濟數字化並不差,只是支撐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數字產業不強,沒有出現大的數字企業和數字平台公司。相較而言,中國數字經濟位居全球第二,可以說,內地數字產業發展在全球是領先的。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時,必須找到符合自身發展方向和產業平台。」
他續稱,香港前期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擁有着巨大的資源,但只是採購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數字化產品,並沒有去特別培育香港本身的數字產業,通過經濟發展過程中數字化需求去拉動其數字產業的增長。「關鍵問題是香港經濟發展到體量很大以後,並沒有去專門培育自己的數字產業公司。」李曉東說。
中共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推進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李曉東說,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時,必須要在數字化道路上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方向和產業平台。
李曉東提到,香港要構建國際創科中心是很好的規劃,但可以借鑒內地的經驗和做法,並和香港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結合起來。內地一直鼓勵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下海創業,到市場上去賺錢,反過來再投入搞科研,形成了良性循環。
「配套行之有效人才政策,如「數字港民」,促進人才在「數據特區」大膽創新。」
那麼有效的實施路徑是什麼呢?李曉東表示,數字經濟核心是數據,目前全球非常關注數據要素利用和數據安全治理,但是由於各國日趨嚴苛的數據安全政策,數據的有效流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香港是自由市場,擁有內地不具備的政策優勢,如果可以針對數據領域深入探討,研建「數據特區」,並配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比如「數字港民」,促進優秀的國內外人才在「數據特區」裏大膽創新,就像改革開放之初香港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金融交易和商貿物流所創造的奇跡一樣。
對此,李曉東建議,香港可以建立數據有序自由流動的「數據特區」。首先,在大灣區試點,然後逐步輻射到內地其他區域。內地每年產出大量的數據,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內地的數據需要輸出到國際上,用於人工智能的數據加工需要;另一方面,內地也有大量的數據需求,在符合監管需求的前提下,如何促進國際上數據向內地的輸入,是香港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的地方。
李曉東表示,相信香港有望在當前國際數據流動挑戰日益加劇的不利形勢下,創造出自己的比較優勢,依託內地巨大的數據資源供給和需求優勢,積極打造「數據開放交換平台」,將有望讓香港在未來的數字經濟發展中成為全球數據交換的中心,並打造出數據產業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