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國安與國情/中國科學近代發展

近代,中國科學漸漸沒落,經歷了一段重啟時期,列強的科學成果傳到中國。在清末的洋務運動主張「中體西用」。以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及制度為基礎,引進西方先進科學,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甲午戰爭後,清廷派出的赴日、美、英等地留學的許多留學生,見識到西方世界及日本國力、物力之後,紛紛主張廢棄中國傳統,但在探索發展中,筆者相信科學家最重要的是有愛國心。科研路途是漫長的,沒有崇高的理想,便難以排除萬難去發展。筆者相信中國人身上有科學家和數學家的基因(例如自學的數學家華羅庚)。

定位明確 教育政策配合

筆者簡單劃分為近代幾個階段性成功:(一)在賠款政策下的留學政策,多位科學家都是本國精英,例如「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他們都是中國精英,他們有貢獻國家的心,學成回國,為中國不同科學領域奠定基礎,錢學森為中國航天之父,錢偉長為中國力學之父等。(二)在鄧小平改革政策下,中外合資,市場開放,無論在經濟發展、教育發展都有所突破。(三)中國科學發展政策,無論在國家政策發展文件,都有明確定位及教育政策之配合。

看看新中國幾大科技成果,例如1965年,中國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使中國成為第一個合成蛋白質的國家;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枚氫彈爆炸成功;1973年,袁隆平開發了雜交水稻的技術;2003年,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等。筆者相信學生最能感受國家科技之騰飛,如每天留意新聞,可見中國航天事業一日千里,5G技術事業發展也是令人矚目。

在創新及發明方面,隨着中國工業快速發展和經濟的迅速增長,中國科學不斷進步,中國的專利數量自2020年以來出現大幅增長,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數據,2001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首次位列世界第一,但教師教學時,要引領學生明白中國專利(創新發明)量大,但質可同步提高,比如加強專利的落地,將科研成果切實運用到市場中,以提升中國科技的影響力。

筆者相信中國科學後來居上,原因是很多愛國心的科學家(例如「三錢」)放棄在外國優越條件,選擇回國貢獻。下期我們就開始了解三錢,他們的事跡都是價值教育的好教材。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