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燈下集/捕捉孤獨的獵手\陳德錦

對於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其人其書,曾有一種難言的失落感。起始於多年前沒有把她的《心是孤獨的獵手》一口氣讀完,感受零散。此後也看了她的中短篇,無論如何,對她這部問世之作不可能有完整的看法。年前總算把書讀完,最後一章敘述某一天,當中心人物突然亡故,他的朋友回顧過去,各自苦悶落寞,前景茫茫。卡森寫情敘事筆調冷靜、詩意濃厚,耐人尋味。近讀她的自傳《照明與眩光》,更覺其天賦異稟名傳不虛。

《心是孤獨的獵手》初名《啞巴》,卡森先寫了故事綱領,詳細介紹每個人物,並在這個框架內構思寫作,其間不斷修改。卡森忠於一己體會,卻被靈感煎熬而無從落筆。然而一旦醞釀成熟,零碎的色塊便組成了巨幅的畫面,單調的音符匯合成交響的樂章。得佩服的是,卡森年紀輕輕,已能為每個人物作出深入的「精神分析」,卻不讓它們停留在概念階段,而是耐心等待一個情境、一種方式、一個爆發點,將人物的心理以形象以事件表現出來。論者都驚訝,何以二十歲左右履歷不多的卡森對社會和人性有這樣深刻的透視,成為表現孤獨主題的聖手。她的觀察力不是修畢幾堂「創意寫作」課能學來的。

卡森的小說背景在美國南方一個小鎮,其中有五個主要人物:有音樂天分初解人事的少女凱利(些許是卡森自況)、鰥居失意的酒館主人比夫、爭取黑人民權的醫生柯普蘭、激進的酗酒工人傑克,以及內心隱秘的啞巴辛格。前面四人各有情結,卻把辛格當作傾訴者;辛格本人又常沉默不語,彷彿某些論者所認為,是一個對人間悲苦沉默不言的上帝。

卡森把一眾人物融聚在一個小社群裏,既以全知視角布置故事骨幹,又以第三人稱視角進入個別人物的世界,描畫他們日常生活、夢想和悲歡。因此她仰慕像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十九世紀作家,便不令人感到意外。她不太喜愛伍爾芙,因此雖也同屬心理派小說家卻不是意識流作家。也許她不及另一位南方作家福克納博大深廣,但也沒有福克納的晦澀難懂。卡森其後寫成《婚禮的成員》和《傷心咖啡館之歌》,創造力不減,但因健康惡化,未及看到《金色眼睛的映像》搬上銀幕便去世,可謂天妒英才。

卡森與丈夫里夫斯早婚,兩人雖說不上是怨偶,但曾經離異而又復合。卡森在文學上的成功似乎不利於彼此的感情,她有太多的文學夥伴,戲劇家威廉斯是其中的一位。她也有更多親密的朋友,有男有女。里夫斯有志成為作家,二戰時在歐洲服役,與卡森離婚後再彼此通信,關懷備至。然而戰場的經歷是另一番筆墨,里夫斯在信裏說:「我離死亡越近,越理解死亡,就越熱愛生命。」可是受傷退役的里夫斯患了嚴重的抑鬱症,以自殺終身。

辛格、凱利、柯普蘭、比夫、傑克,在卡森的故事裏雖多挫敗,卻成為歷久常青詮釋「孤獨」的藝術形象。但藝術可以無憾而人生總必有憾。卡森畢生之憾,也許不是未能獲得更高的名聲甚或克服各種病痛,而是無法調解里夫斯的抑鬱,如同她以最大的同情去解開筆下人物的心結。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