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黛西札記/「買得起的藝術展」\李 夢

三月巴塞爾藝術展以及藝術中環之後,香港的藝術市場並未停止熱鬧:先是M+、香港故宮和香港藝術館各自有特色展覽開幕,又有蘇富比和佳士得等拍賣預展登場,上周末,又遇上一連四日「買得起的藝術展」(Affordable Art Fair),慶祝其來到香港的第十個年頭。

顧名思義,「買得起的藝術展」挑選展品及營銷推廣的關鍵,在於評估藝術品的定價是否為大眾所接納。現場所見,展品定價大多在一千港元至數萬港元之間,最貴的展品也不會超過十萬港元。對於聽多了拍賣市場天價藝術品動輒數千萬乃至上億元定價的你我來說,見到如此平宜的價格,免不了會動心,挑選數件帶回去贈送朋友或裝飾房間呢。這也正是該藝術展創辦人的初衷:只要喜歡創作並樂意表達,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可以購買藝術品並建立自己的獨特收藏。

今年第十屆「買得起的藝術展」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共有來自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九十多間畫廊參展,其中香港畫廊佔近一半,另外還有來自日本、東南亞和歐洲等地的參展商。遠道參展的畫廊並不算多,或與疫後全球經濟仍未完全恢復有關。但今年也有不少畫廊和藝術家首次參展,有些看重香港東西文化交融的特質,有些亦希望以香港為平台,與內地藝術品藏家建立關聯。除了畫廊參展,展會現場亦配合十周年安排了特別展區及親子繪畫空間等,為整個展會帶來更豐富的面向。在筆者看來,「買得起的藝術展」未來如欲進一步拓展市場並吸引客戶,或許不能僅僅以「平價」作為招徠的理由。

我們固然知道藝術是人人皆可觀賞、親近及收藏,但如果只用「買得起」作為標準,恐怕很難幫助市民公眾尤其是初初接觸藝術的人們明白藝術品真正的美感和價值。藝術品的評價標準固然不同,「好」或「不好」也無法僅僅依靠價格或是藝術家的名氣來衡量,但身為藝術文化從業者,有責任透過美育和藝術教育等工作,幫助公眾推開步入藝術世界的那扇門,而非見到巴塞爾的展品便驚呼「好貴價」、來到「買得起的藝術展」只知評價「這些作品便宜,我也買得起」吧。這些,或值得藝術展會的策展方深思,畢竟,商業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實在微妙。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