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針黹之上 盡顯蘇繡魅力

  圖:深圳博物館展出蘇繡藝術文獻展,富麗堂皇的明代落地灑線繡百子衣複製件成為一大亮點。

蘇繡有着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刺繡藝術的代表之一。深圳博物館聯合蘇州大學、蘇州博物館、蘇州高新區管理委員會、蘇州刺繡研究所有限公司、姚建萍刺繡藝術館策劃的「蘇繡藝術文獻展(1949-2019)」正在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館舉行。展覽分為四個板塊,以時間為序展出自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的蘇繡藝術精品力作、珍貴的繡譜、繡稿以及文獻資料150餘件,首次全面梳理了蘇繡70多年來的歷程,其中大部分檔案資料為首次向公眾開放。\大公報記者 李望賢(文﹑圖)

是次展覽中,富麗堂皇的明代落地灑線繡百子衣複製件成為一大亮點。展品衣長71厘米,袖長91厘米,衣面為穿絲針繡幾何紋紅羅,紋樣以雲龍百子為主題,以海水江牙、山石、樹木、花卉相襯托。前後襟均繡雙龍戲珠,兩袖也飾龍戲珠。

龍紋外繡百花山石樹木,又有百個體態肥胖、生動活潑的童子穿插其間,構成40餘個畫面;有鞭陀螺、玩鳥、摔跤、耍大頭和尚的;也有觀魚、捉迷藏、跳繩、跳舞、放爆竹的等等,維妙維肖,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孫。百子衣色彩鮮艷明快,以紅、藍、綠、黃、白等主色和十餘種間色配合使用,光彩奪目。

明代「百子衣」複製件矚目

百子衣原件由1958年北京定陵孝靖皇后棺內出土,是次展出的作品為上世紀80年代北京十三陵辦事處委託蘇州刺繡研究所完成的複製件之一。由於原件破損且褪色嚴重,複製難度非常之大。在對其底料、針法、色彩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1983年正式上繃複製,次年7月完工。複製件圖案工整精緻,色彩莊重華麗。在工藝方面,研究所挖掘和恢復了孔雀羽線穿絲針、蹙金繡等技法,尤其是穿絲針繡滿地的「灑線繡」極具明代特色,較好地還原了「百子衣」壯觀富麗的原貌。其中一件複製品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現場展出的戲服《關公男大靠》亦十分吸睛。「男大靠」是傳統戲劇中武將的戎裝,「關公男大靠」為戲劇中關公的專用服飾,其紋樣邊緣以羽毛為裝飾,以鑲邊分割寓意「關羽」。該展品樣式源自清宮戲衣,以金銀繡為主,形制規整,做工精湛,體現了清宮戲衣豪華與不惜工本的特色。

「雙面三異繡」 展高超技法

雙面繡台屏《濟公》則是首件蘇繡異色異樣異針繡,亦稱「雙面三異繡」。工作人員介紹,該作品是同一塊底料而正反兩面的輪廓完全對應,但圖樣不同、色彩不同、針法不同,技法難度非常高,除了雙面繡的一般技法,還要考慮雙面的針腳和絲理,針跡線頭藏而不露,繡面精緻整齊,最終實現雙面異樣異色的效果。

記者在現場看到,由蘇州工藝美術研究室刺繡組於1957年集體完成的雙面繡臺屏《百鳥朝鳳》亦吸引不少觀眾的關注。《百鳥朝鳳》為粵繡的傳統單面題材,而該作品運用了粵繡的灑插針、捫針、滲針等十多種針法,又結合蘇繡的散套針、施針、虛實針等針法,將圖中禽鳥、百花層層疊繡,體現出蘇繡「平、光、細、密、齊、勻、和、順」的藝術特色。

此外,單面繡《骷髏幻戲圖》系列則運用了數10種蘇繡傳統針法,對傳統繪畫重新演繹,構成新的圖式,使刺繡語言作為全新創作理念中的特殊媒介,煥發新的生命。

展 訊/「蘇繡藝術文獻展(1949-2019)」

時間:即日起至6月4日

費用:免費

地點: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