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知微篇/歐盟避免戰略困境必須正確對待中國\周八駿

歐盟與俄羅斯已然敵對,如果再同中國對抗,那麼,歐盟就將陷入空前戰略困境。

美國已宣布中俄是其主要對手,而且,以中國為其最主要對手。這是一個極不明智的戰略選擇。但是,美國能夠把歐盟推向與俄羅斯為敵的第一線,把日韓置於對華可能用武的最前列。

歐盟不同,沒有代理人做「炮灰」,對俄羅斯已瀕臨直接開火。自2022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相繼訪華以來,無論歐盟還是其主要成員國的領袖皆異口同聲稱不與中國脫鈎,反映歐盟明白如果再同中國鬧翻則將難以立足世界。

然而,受三股力量拉曳、擠壓,歐盟很難把握正確穩定的對華關係。

擺脫美捆綁實現自主

一是被美西方整體立場捆綁,力圖逼中方在俄烏衝突中站美西方一邊。

5月11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向出席歐盟非正式外長會議的成員國外長們提供的一份文件中稱,「如果中國不推動俄羅斯撤出烏克蘭,中國同歐盟之間的關係將受到嚴重影響。」對此,5月24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在接受英國《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雜誌外交事務記者布魯諾·瑪薩艾斯(Bruno Maçães)專訪時稱,中方理解歐盟對烏克蘭危機的重視,但將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同中國與歐盟關係掛鈎,既不明智,對中國也不公平。

二是被歐盟的企業推動,要求維持中歐經貿聯繫。以德國為例,儘管歐盟當局和德國政府都追求「去風險」、降低「對華依賴」,但是,德國企業爭相增加在中國的投資。5月10日,外媒援引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資料稱,德國2022年在華直接投資繼續增加,在華德企越來越依賴中國當地供應商和研究。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早前指出,2023年1月至3月,德國對華投資增長60.8%。

德國汽車製造商平治集團行政總裁康林松(Ola Källenius)等行業領袖指出,切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將對德國在未來10年產生巨大影響。

德國工商總會對外貿易負責人特賴爾(Volker Treier)認為,除了中國,沒有其他真正的選擇。他舉例說,如果與中國脫鈎,德國計劃中的可再生能源轉型、機動化轉型,都不會取得進展。特賴爾承認,德國企業正在分析自己對某些市場的依賴程度,並尋找替代方案。但他強調,這是有代價的,正在尋找中國以外的其他選擇是規模較小的市場,而且,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執行委員會成員尼德邁爾(Wolfgang Niedermark)向外國媒體表示:「中國市場將在未來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同時也是德國政府和德國工業之間的共識。」

面對企業呼聲,謀劃減少「對華依賴」的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5月10日在德國工商總會世界會議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坦承,「如果我們必須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我們將面臨極端的問題」。哈貝克表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的唯一選擇,是制定歐洲貿易議程,否則,隨着中美關係緊張,歐洲有陷入癱瘓的風險。

對華合作符合歐洲核心利益

2022年10月,中遠集團獲准購入漢堡港口碼頭24.9%的股份。2023年4月,漢堡港「福地」貨櫃碼頭被列入德國「關鍵基礎設施」,德方稱要重審上述交易。5月10日,德國政府稱,上述交易不變。

第三股力量是,歐盟對華定位內在矛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德國總理朔爾茨堅持認為中國是歐盟的「合作夥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不同於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傾向歐中合作。5月9日,朔爾茨在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紀念「歐洲日」集會上發表演說時甚至稱,中國現在行事方式,越來越像歐洲的對手和競爭者,而非合作夥伴。

以上三股力量相互拉曳、擠壓,在一定時間和對待特定議題上,視乎其中哪股力量佔上風而引導歐中關係時而改善時而惡化。

就我們中國而言,則是爭取合作,減少摩擦,但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尤其,堅持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絕不允許外部勢力包括歐盟干預。

資深評論員、博士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