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談文論藝/公共空間的可愛藝術\嘉 妍

最近,香港的全城熱話當推「頂流」大黃鴨Rubber Duck,它會於明日開始在香港維多利亞港,成雙成對出場。這隻鴨子還「攻陷」了本地的港鐵車站、商舖,以及纜車,其呆萌可愛的形象,出現在城市的各個公共空間,令市民在忙碌生活之餘,也能感受到可愛的滲透力。

公共空間出現的「得意」藝術,足以傳遞快樂,也能成為傳播文化的載體,就以金鐘站的地鐵長電梯為例,電梯兩旁的黃鴨圖案上,印有香港茶餐廳的茶壺、菠蘿包、尖沙咀鐘樓,以及本地傳統文化代表元素等,不僅能夠吸引一班「鴨迷」前往打卡影相,也通過這種展示形式,推介了相關文化。

或許有人說,在公共空間展示可愛藝術,只是主辦方的一種宣傳噱頭,但要知道,公共空間展示的藝術品,其公共性是不設限的,在公共空間展示的黃鴨們,從原本的呆萌卡通形象,一躍成為公眾生活的關注焦點,其傳播力不容忽視。正如創作者荷蘭藝術家霍夫曼認為的那樣,大黃鴨通過在世界巡迴展示,成為了一種廣泛受到關注的公共藝術,重點在於公眾可以從中收穫怎樣的藝術信息。

事實上,香港並不缺乏本地流行文化,但如若它們都能通過可愛的形式進行包裝,或者出現在可愛的形象之上,繼而在公共空間展出,筆者相信可在一定程度上讓更多人欣賞到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潛移默化中接收藝術薰陶。久而久之,亦能形成社區文化氛圍。

筆者曾經參觀一個名為「香港時地人」社區達人工作坊畢業展,參與者創作的作品,有不少都是關注到了所在社區公共空間出現的藝術品,從而啟發創意思維,拓展更多記錄社區生活的新角度。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