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 園/督郵\蓬 山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督郵」。督郵到安喜縣巡視,逼勒縣吏,劉備忍氣吞聲。但性格剛烈的張飛卻忍不了,揪住督郵頭髮,綁縛到馬樁上,用柳條着力鞭打,一連打折柳條十數枝。這就是「張翼德怒鞭督郵」。

這個倒霉鬼,也就成為史上著名的督郵。其實,這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文學情節。正史《三國志》中,卻是另一個版本:「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繫其頸着馬枊,棄官亡命。」原來是劉備親自動手,而且「杖二百」比打折柳條還狠。《三國演義》為了維護劉備的忠厚形象,將「戲份」轉嫁給了張飛。

另一個著名的督郵,則改變了陶淵明的命運。那句著名的「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就是針對督郵而言的。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督郵駕臨,屬下告訴要正裝接待。陶淵明不願再被這些俗務糾纏,解印遠去。並作《歸去來辭》明志,為後世留下了一篇心靈解放宣言。

正因為劉備、陶淵明的故事,督郵被深深打上了「小人」的標籤。其實,督郵本身沒有原罪,陶淵明的曾祖父、東晉名臣陶侃,「少孤貧,為郡督郵」。然而總體上,好督郵少,壞督郵多。督郵代表太守監察地方,位輕而權重,一個小報告可能就直接影響基層官員的仕途,太守也借助督郵來鉗制下屬。

而今,督郵早已消失,但督郵式的人物卻大有人在,狐假虎威,盛氣凌人。俗語說:「惹不起,躲得起。」劉備雖然出了口惡氣,但只好棄官逃亡跑路,其實也是「惹不起」;陶淵明乾脆「躲得起」。我等凡人,與劉、陶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遇到「督郵」,趁早默誦《歸去來辭》「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先躲為敬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