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香港發生涉及精神病患的不幸事件,敲響了全城警號。作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我最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對精神病患者產生恐懼,或者自己情緒出了問題,也諱疾忌醫。剛剛相反,我們要正視精神健康問題,有需要時及早求助。
雖然相關的暴力畫面可能仍然困擾大家,根據外國醫學研究顯示,涉及嚴重精神病的暴力事件佔整體暴力數字少於5%,屬於少數,香港情況亦大致相若。相比精神分裂症等較嚴重的精神問題,其他如焦慮、抑鬱、失眠等精神問題,一樣影響深遠,大家應加強對精神健康的基本認知。可惜,香港大眾的求助率並不理想。
正視精神健康問題
今年五月,醫務衞生局發表了委託香港大學對15歲至24歲青年精神健康追蹤的調查報告,發現3000名參與研究者當中,有接近兩成曾出現自殺念頭;而且其中患精神疾病的,竟有高達七成半未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療。
面對三年的「世紀疫情」,精神健康問題更加惡化。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去年中發表報告,指新冠疫情促使全球焦慮及抑鬱症病發率增加25%。
疫情期間,大家都爭分奪秒救命,很容易忽略精神健康。無論市民在疫情中有沒有病倒,很多人都因為自身或家人生命受到威脅、社交限制、學習/工作或經濟等困難,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出現心靈上的「長新冠」。
「忘記」傷痛非良方
當疫情告一段落,很多人誤以為忘記傷痛是最好的處理方法,但假使沒有適當處理負面情緒,人往往無法成長。當傷痛再次來襲,潛伏的情緒病便會湧現。
情況像2003年「沙士」肆虐時。當時筆者在「沙士」爆發後,曾醫治重災區聯合醫院和淘大花園的病人。雖然該次疫症在三個月內迅速消失,但不少患者飽受長期心理創傷。筆者曾於國際醫學期刊發表報告,指疫症爆發兩年半後,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康復者有某種精神科情緒問題,四分之一的人患有創傷後壓力症等。於是,我和好幾位精神科醫護人員曾與一群「沙士」康復者,重返淘大花園,一起拍攝照片,讓他們回顧(revisit)和重整(reprocess)疫下情緒,藉以處理創傷後壓力問題。
這亦促使筆者於2013年創辦非牟利機構「心影薈」,透過攝影這個藝術媒介,發揮「自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