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資深外交家馬凱碩早前在一個座談會上指出,未來十年全球將「毫無疑問」會經歷巨大的動盪,並形容這是全球秩序三大深層次矛盾同時爆發的結果。為這場「巨大動盪」做好準備,中國只能繼續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堅持多邊主義,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廣結朋友。而作為國家一部分的香港,與國家命運與共,更要發揮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
馬凱碩不僅是資深的新加坡外交官,更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及安理會主席多年。同時,新加坡在國際問題上一直保持相對中立定位,馬凱碩對一些國際形勢的分析,受到各方的重視。由這位重量級國際學者提出的「動盪論」,自然不能輕易以危言聳聽視之。
馬凱碩作為論據提出的三個深層次矛盾,首當其衝便是中美矛盾,他特別提出了現時美國內部的反華風氣,形容「民主黨和共和黨正爭先恐後地展示誰更反華,這成了一種競賽」,反華已變成了美國堅定的共識,如果有人敢提出異議,在華盛頓便會完全被邊緣化,甚至被戲稱作「熊貓擁護者」。現時美國這種非理性的反華氛圍,正是中美關係陷入瓶頸的核心。
反華立場損害西方利益
第二個矛盾,是西方與非西方的矛盾。這裏有兩個典型例子,1992年,由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G7)佔全球GDP超過四成,但來到今天G7僅佔30%不到,而由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組成的金磚五國,GDP佔全球比例已逾五成。另一個例子,是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這兩個分別有近八十年的組織,一直被視為執掌全球經濟機構。然而近八十年來,IMF總裁無一例外是歐洲人、世界銀行至今十四任行長中,僅一人並非美國人。當東進西退成為事實,西方仍不願意與非西方國家分享權力,產生矛盾也是理所當然。
第三組矛盾,是亞洲內部矛盾,而且主要體現在中國和印度兩大經濟身上。一直以來的假設是,即使中印兩國崛起,也可以和平共處。但自2020年中印邊境發生衝突開始,兩國間的關係雖然算不上差,但也不算好。因此,亞洲內部也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馬凱碩提出的這三組矛盾中,都存在着中國因素。這也間接說明,在應對未來的全球動盪中,中國扮演着至為重要的角色。
中國與美國不同,後者從特朗普時代起就可謂不斷往盟友背後「插刀」,從一開始任性退群,到向盟友國家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即使拜登上任後,雖然聲稱要重新重視盟友關係,放棄單邊主義,但實際上卻搶走了法國660億美元的潛艇大單、用高四倍的價格向歐洲出售能源、出台嚴重損害歐洲利益的《反通脹法案》、強迫歐洲和中國打科技戰卻沒有任何補償等等。種種舉動都揭示着這個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霸道一面,並親手將盟友推離自身,至少法國總統馬克龍已經公開主張要實現歐洲戰略自主。
中國堅定走互惠合作道路
中國走的是完全相反的道路,由上海合作組織、博鰲論壇、東協自由貿易磋商,到「一帶一路」戰略,中國一直在世界各地廣交好友,並通過以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來贏得支持。例如中國企業在非洲的巨大投資,為非洲新增和升級逾一萬公里鐵路、近10萬公里公路、近千座橋樑、近百個港口,還有大量醫院和學校,累計創造就業崗位超過450萬個。在非洲贏得扎扎實實的好口碑。諷刺的是,中國與非洲的合作,還間接幫助歐洲紓緩了過去的非洲難民問題。
中美兩種不同戰略的發展結果是,現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量已經超過與美國的貿易量。近期歐洲多國政要、美國巨賈輪番訪華,即使嘴上不說,但也很明顯已「用腳投票」。這亦說明中國未來必須繼續堅持多邊主義,着力推動經濟增長。中國本身擁有的超大規模市場,正是吸引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最大因素。因此,拚經濟便是現時中國擁有的「最大武器」,中國經濟發展得越好,就越能提升自身影響力,也就越能在外交關係中取得主導權。
對香港來說,這些國際形勢關係看似非常遙遠,但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作為全球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責任便是善用「一國兩制」優勢,提升自身和國家的國際地位,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香港要提升國際地位,就必須充分利用「背靠祖國」優越地位,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依託。而當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越緊密,自然就能收穫越大的國際吸引力。即使未來面對巨大動盪,也能有效應對一切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