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公評世界/法國的清醒與德國的昏睡給世界的警示意義\周德武

俄烏戰爭還在繼續。儘管非洲和中東國家領導人有意介入,但至少澤連斯基目前興趣不大。他更大的興趣是摧毀克里米亞大橋及轟炸莫斯科,以及讓包括德國在內的國家向烏克蘭提供更先進的坦克、戰機和大炮。

德國最倚重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去年10月被炸,迫其只能死心塌地跟着美國一條路走到黑。在對華政策方面,德國也越來越接受美國的提法,今年6月15日拋出了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視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這份戰略還稱「中國正以各種方式試圖重塑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越來越積極的要求獲得區域優勢,一再採取與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相牴觸的行動,並利用其經濟實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這些表述似曾相識,顯然受到了大西洋彼岸的影響。與默克爾時代相比,德國對中國政策兩面性和負能量的定義,是中德關係的明顯倒退。

中德關係回不到過去,但這麼快視中國為「系統性對手」還是出乎一些專家的預料。歐洲國家中能保持清醒的領導人已經不多。在默克爾退出政壇之後,人們把歐洲的希望寄託在法國總統馬克龍身上。今年4月馬克龍訪華發出了在台灣問題上不能被美國綁架的聲音,強調法國與中國的相似性,即都有自己的脾氣和個性,馬克龍有關歐洲戰略自主的調門越來越高。或許從幾十億美元的澳洲潛艇大單被美國撬走之後,法國人算是被徹底打醒,美國越來越指望不上,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是明智的選擇。在美國加大拉攏歐洲盟國的大背景下,馬克龍在發展中法關係上的態度顯然體現了自己的獨立判斷。一些輿論認為,馬克龍曾聲稱以戴高樂為榜樣,看來並非完全是虛言。

基於法國的自身國家利益,法國的對華政策走出了「獨立行情」。這兩天,中法兩國在北京舉行了高級別財經對話,可謂是成果豐碩,達成了20餘項共識、57項具體合作成果,小至疫苗開發、化妝品進口,大至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維護金融穩定,以及高精尖產業等戰略領域的合作,體現出較高的合作意願。中法雙方強調,在民用核能方面加強合作,共同平穩保質確保英國欣格利角核電廠的完工,推動賽峰航空發動機適航證的頒發。此外,中國歡迎法國參與中方的「嫦娥工程」和「天宮」探測計劃;法國還承諾派高級別代表團參加即將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給歐洲做了一個很好示範。

反觀德國,整個國家似乎越來越迷失方向,把中國崛起視為德國的一大安全威脅,顯然沒有拎清要害。6月29日,德國今年第二季度GDP的數據出爐了。不出所料,環比增長持平,低於市場預期的0.1%的正增長。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德國是七國集團中唯一負增長的國家。這個曾經歐洲經濟的「火車頭」正陷入低迷,甚至有可能成為「歐洲病夫」。

據統計,2022年赴德投資的外資連續第五年減少,已達2013年以來的最低點,大批企業紛紛轉往北美和亞洲等地區。德國曾是俄廉價能源的最大受益者。在俄烏戰爭之前的2021年,德國55%的天然氣、50%的煤炭和35%的石油進口來自俄羅斯。俄烏衝突爆發後,禁運俄氣重創德國工業。汽車工業長期以來是德國的核心產業之一,但如今優勢不再。奔馳、大眾和寶馬等老牌汽車企業更不願放棄內燃機,認為電動汽車是曇花一現。這項戰略誤判讓其追悔莫及。儘管德國已開始在電動車領域加快追趕,但已力不從心。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自去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德國一直緊跟美國不斷加碼軍援烏克蘭。早在去年8月,德國國防部就表示,武器庫存「幾近耗盡」。騎虎難下的德國人被迫從其他國家購買武器援烏,引發國內民眾不滿。德國國防承包商萊茵金屬公司行政總裁帕佩格早前表示,將在未來12周內在烏克蘭西部建造一家坦克工廠,生產「狐式」步兵戰車等軍事裝備。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在社交媒體上諷刺:「請把未來工廠的確切坐標發過來!」

一個國家的崛起首先要突破守成大國的圍堵,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一戰前的德國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卻遭到了老牌帝國──英國的打壓,結果爆發了一戰。受盡屈辱的德國帶着復仇的心理,終於把希特勒推到了執政寶座,從而把世界引向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這個意義上說,德國在重大的國家戰略選擇上並不是一個成功者和明智者。幸運的是,二戰以後的西德經歷了深刻的反思,通過數十年的發展及兩德的合併,再次將歐洲變成了德國人的歐洲,名副其實地成為了歐洲老大,但俄烏戰爭再次把德國推向風口浪尖,迫其不得不重新認識自身的國家安全。至少從目前的表現來看,德國似乎又在朝錯誤方向滑行,這對歐洲乃至世界真不是一個什麼好兆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