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千奇百趣/哈佛教授聲稱發現外星飛船殘骸

  圖: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勒布拿着其團隊從太平洋海底打撈到的金屬碎片。\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CBS、《紐約時報》、《獨立報》報道: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資深天體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日前表示,他可能從一顆流星上發現了外星技術殘留物,或許證明外星飛船和外星人的存在,他將在一個月內發布相關論文。這顆流星於2014年降落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域,勒布的團隊在墜落點附近撈取殘存碎片,分析發現其成分組合之後,認為其可能來自於其他星球文明。

近期,美國對外星生命的討論再度升溫。勒布稱找到了於2014年墜落地球的IM1流星,同時也被美國天文學家命名為CNEOS 2014-01-08的不明物體的殘片,對其分析後他認為碎片上存在外星技術殘留物,從而找到了外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勒布和他的團隊正在將發現的結果整理成一篇論文,希望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公開成果。

勒布在2011年至2020年期間擔任哈佛大學天文系系主任,被人稱為「哈佛大學外星人獵人」,現在是常春藤聯盟大學「尋找外星人」伽利略項目的負責人,該項目旨在尋找外星人及其技術實物例子。

元素組合或來自外星系

IM1流星被公認為落在地球上的首顆星際隕石。2014年1月9日凌晨,IM1衝向地球,在太平洋上空爆炸,最後墜入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岸附近。這顆不明物體在太陽系外的速度高達60公里/秒,墜落時的速度超過了太陽附近95%的恆星,硬度也超過了大多數太空岩石。

IM1墜落後,美國太空司令部推估出大致的墜海地點,為勒布提供了半徑範圍10公里的可能着陸區域,面積大如波士頓。今年6月14日,勒布及其團隊乘坐一艘名為銀星號的船前往該地區,他們將裝滿磁鐵的雪橇固定在船上,對海底進行了梳理,經過近兩周的時間,最終從海底吸附起50顆球狀碎片,並帶回實驗室展開研究。

勒布表示,這些「近乎完美的球體」有金色、藍色、棕色等等,大小不到一毫米,它們由84%的鐵、8%的硅、4%的鎂和2%的鈦以及微量元素組成,與一般的隕石碎片大為不同。勒布還表示:「這表明IM1流星有可能是來自另一個文明的航天器,或者是一些技術配件。」

據悉,勒布為打撈相關流星殘骸而進行的海洋探險得到了加密貨幣企業家查爾斯·霍斯金森(Charles Hoskinson)的150萬美元(約1170萬港元)資助,其團隊由一群科學家、工程師、水手和一個電影攝製組以及霍斯金森組成,並通過網絡記錄了這次航行及其成果。

外界反應不一  

不過,相關研究和分析工作剛剛開始,勒布正試圖了解這些球狀物是人造的還是天然形成的。如果是天然的,研究人員將更深入了解太陽系外星體的構成物質。如果屬於「人造」的,那將有助於證明太陽系外存在外星文明。

但是,有關「外星文明造訪地球」的話題一向爭議多,對勒布此次的發現,外界反應不一。有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勒布的說法既倉促又古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德施表示,這將科學與荒謬的煽情主義混為一談,褻瀆了科學研究。德施說他的幾位同事,也拒絕參與勒布相關研究的同行評審工作。

此前,勒布曾發表過爭議觀點,包括星際物體奧陌陌(Oumuamua)不是小行星,而是另一種外星技術的說法。他在2019年還寫過一篇相關論文,但最初被《天體物理學雜誌》拒絕,不過又於去年11月被該雜誌接受。

友情鏈接